•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气候变化认知对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

基于湖北省“十县千户”的田野调查

  • 李红莉 1,2
  • 张俊飚 1,2
  • 张露 1,2
  • 罗斯炫 1,2
1.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2.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 F323.32

最近更新:2021-03-2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22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方法

文章通过构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决策分析框架,并利用湖北省“十县百组千户”的调查数据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探究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其(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

结果

(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提高促进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作用更大。(2)从影响路径来看,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经济需求认知通过影响情感态度,以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3)多群组分析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越大、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结论

政府应及时发布气候变化的新闻资讯、加大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适应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培训、完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以强化农户自然环境认知、提高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进而引导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

0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许多国家的粮食减产,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气候变化会使土地、虫害、水资源受到严重影[

1],进而影响粮食的产量,减少农户收入。2016年我国受低温冷害、旱涝高温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3 000亿元,受灾面积超过2 600万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7%,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超过290万hm2,占比超过1.7%。 极端的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对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防范、规避极端气候变化给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公众持续关注的重大问题。值此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提出“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并将其定义为“持续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适应气候变化灾害的影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农业[2]。其中,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核心内[3]。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倡导下,气候智慧型农业正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农业发展新模式。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号召,2013年计划与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共同出资3 010万美元,共同致力于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因此,面对气候变化,积极有效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降低农业受灾风险,减少生产经营损失,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类型、影响农户认知和适应性行为的因素与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在农户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方面,大量学者发现,不同人群对气候变化认知不同,农户基于经验判断而形成的气候变化风险认[

4]。其中,70%以上的农户对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认知,而且能够意识到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农业种植活动,但仅有40%左右的农户了解气候变化的原[5]

在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类型方面,农户对气候的认知具有本地性而非全球性,就适应气候变化行为的选择来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当地的适应方[

6]。在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农户会通过更换作物品种、调整种植方式以适应当地气候变化的影[7];而在国内,农民最常用的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为:采取铺秸秆、人工种草、覆黑地膜、保险以及指导培训等[8]。然而,由于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程度易受其自身技术、经济等禀赋的限制,进而导致有许多农户没有采取任何适应性措[9]。对此,农民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还需借助政府技术支持、资金扶助以及农民(农场)之间的相互支[10]

在影响农户气候变化认知和适应性行为的因素与路径方面,大量研究表明,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资本特征是影响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基本因[

11]。农户在适应性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获取外部相关信息以深入理解和感知气候变化,从而提高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积极[12],但信息缺乏是阻碍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因[13]。也有学者认为,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是影响农户适应性决策的关键因素,其对适应性行为的选择与农户的认知强度相[14]。为了充分理解气候变化与适应性行为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Kromeker 和 Mosler提出了基于气候变化风险认知与适应气候变化的适应理论模[15];在此基础上,Brody 等运用地理分析系统与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增加空间维度解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认[16];此外,Grothmann 和 Pat提将感知(认知)作为适应性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MPPACC个人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认知模型框架 [17],该认知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诸多学者的实证检[18]。尽管大量研究证明气候变化认知是影响农户行为的关键因素,但对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性行为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尚无一致的结论,其内在影响路径有待深入探究。

与已有文献相比,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3点:其一,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气候变化认知与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鲜有研究关注到两者间的作用关系与影响路径。为此,该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试图构建关于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行为”的决策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考察农户气候变化认知对其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影响路径。其二,在研究数据上,该文结合课题组整理的2016年湖北省“十县百村千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大样本量以保证实证分析的可靠性。其三,在研究方法上,该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多群组分析,进一步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种植规模等特征下,农户气候变化认知对其适应性耕作行为影响路径的异质性。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认知是行为的基础。Sjöberg等认为,风险认知是指个体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觉和理解,同时强调了个体根据客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对其可能产生后果的关心程[

19]。具体到气候变化认知的内涵,张慧等将基于气候变化的风险认知定义为:个体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客观认识和主观感受,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感知,包括对气候变化风险事件、风险源、风险责任和风险结果的感[20]。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造成农作物减产,给农户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阻滞,增加了农业投入和产出的不确定性。在特定的气候变化风险情境中,农户往往理性的,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结合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而采取适应性行为。基于此,该文将气候变化认知分为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其中,自然环境认知是指农户对外部环境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经济需求认知,是指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情境中,农户对此经济损失的评[21];自我效能认知,是指农户对自身是否具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认知和评[22]

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影响并决定着他们的适应性行[

14]。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是指农户根据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做出的调[23]。在该文中,适应性耕作行为是指农户根据实际或预期的气候条件变化与影响,进而选择相应的耕作方式。目前,已有学者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进行细分。该文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耕作行为分为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和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是指农户事前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行为,包括采用新技术、出资修建水利渠道等基础设施、调整作物种植品种等;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指的是农户事后被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包括调整种养模式、调整农时、增加化肥农药投入以及调整灌排行为[14] [24]

因此,气候变化认知究竟如何影响农户的适应性耕作行为?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改变究竟是促进了农户在面对气候变化及伴随的潜在生产经营风险时,采取事前谨慎应对,还是事后积极补救,换言之,是“未雨绸缪”还是“亡羊补牢”?该文研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来分析这一影响机制,该文的理论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计划行为理论(TPB)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而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通过行为意向间接影响行为,个体行为决策遵循“认知→刺激→行为”,该理论得到了史恒通等学[

25]的验证。在TPB理论框架下,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受到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共同影响,进而决定了农户的适应气候变化意愿(行为)。在TPB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该文将行为态度界定为情感态度,是指农户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消极或积极的态度;主观规范界定为问题应对策略,是指农户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和信息收集来适应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知觉行为控制界定为自我保护,是指农户对于气候变化风险而采取保护自身财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行为控[26],分析气候变化认知(包括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通过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和自我保护对主动型、被动型农户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

图1 农户“气候变化认知—适应性耕作行为”分析框架

1.2 研究假设

在特定的情境中,农户对于自然环境变化趋势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农户的适应气候行为。吕亚荣等学[

14]研究发现农户对气候变化趋势的认知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采取适应性行为意愿。在气候变化适应决策中,农户获取的外部自然环境相关信息,能够帮助农户深入感知和理解气候变化,进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性。农户对于气候变化现状以及趋势较为了解,其适应气候变化危害的态度越积极;气候变化事实的认知越高,农户更加积极参与社会群体活动学习适应性新技术,更加规范种植;对气候变化事实认知深刻的农户,偏向于对适应性新技术投资,来获取作物高产。基于此,该文提出H1a、H1b、H1c假设如下:

H1a:自然环境认知对农户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b:自然环境认知对农户的问题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1c:自然环境认知对农户的自我保护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气候变化适应情境中,经济需求认知是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主要影响因[

21]。成本收益是影响农户行为或意愿的关键[27],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旱涝等极端天气造成农业作物减产,这给农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农户的生产决策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该文提出以下假设:

H2a: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b: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问题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2c: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自我保护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自我效能一词最早由Bandura提出,是指个体对其自身是否具有实施某种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

22]。当农户认知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时,农户未必立即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其可能存在基于自身能力评估的决策过程。此外,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认知能显著促进决策个体的亲环境行[28]。由此,该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自我效能认知对农户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b:自我效能认知对农户的问题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3c:自我效能认知对农户的自我保护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中,行为主体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个体的行[

31]。该文利用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自我保护分别对主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进行表征,其中,情感态度反映了农户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消极或积极的态度;问题应对策略是农户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和信息收集来适应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自我保护是农户对于气候变化风险而采取保护自身财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行为控制。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适应的情境中,个体积极的情感态度能促进其适应性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问题应对策略和自我保护对个体的适应性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21] [26]。基于此,该文提出如下6条假设:

H4a:农户的情感态度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b:农户的问题应对策略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c:农户的自我保护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d:农户的情感态度对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e:农户的问题应对策略对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4f:农户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对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 数据来源、变量含义与赋值

2.1 样本数据来源

该文选取湖北省水稻的三大种植区域,即鄂东北粳稻板块(包括黄冈市麻城区、武汉市新洲区),江汉平原、鄂东单双季稻板块(包括潜江市、荆州公安县、咸宁赤壁市、黄冈武穴市、宜昌枝江市),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单季稻板块(襄阳枣阳市、荆门钟祥市、随州钟都市),调查2016年农户的水稻种植情况。选择以上地点进行调研,文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该地区水稻种植极易受到旱涝、高温等气候灾害影响,是该文研究更具科学性;(2)湖北省是我国水稻种植、产粮大省之一,能较好收集水稻种植数据,是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

该文采用随机抽样法收集数据,操作步骤:(1)在选定的10个样本县中随机选取2~3个乡镇或街道;(2)从选定的各个乡镇或街道中随机抽取2~3个行政村;(3)针对每个样本行政村,课题组随机抽取不小于20户农户,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该次调研一共发放了1 200份调查问卷,剔除其中未回收、空白以及前后作答矛盾的无效问卷外,收集有效问卷共1 115份,最终形成“十县千户”的样本数据库。如表1为受访农户基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选项样本数比例(%)选项样本数比例(%)
性别 782 70.13 水稻种植面积(hm2 小于0.33 94 8.43
333 29.87 0.33~0.67 325 29.15
年龄(岁) ≤30 7 0.63 0.67~1.33 411 36.86
31~45 138 12.37 1.33~3.33 223 20.00
46~60 642 57.57 3.33以上 62 5.56
≥61 328 29.41 2015年受访者家庭总收入(万元) 0~3.99 444 39.82
受教育年限(年) 0 75 6.73 4~6.99 352 31.57
1~6 401 35.96 7~9.99 149 13.36
7~9 456 40.90 10及以上 170 15.25
10~12 163 14.62
13及以上 20 1.79

注:  由于各地区亩制标准不同,该文根据1亩=667 m2,10 000m2=1 hm2换算标准对耕地面积予以计算

表1中,调查样本受访农户的个人基本特征统计分析得出:从受访者性别来看,男女性别比约为2.3,受访者以男性为主;从年龄来看,受访农户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6~60岁,占总体的57.57%;从受访者受教育年限来看,农户受教育年限普遍低于9年,占比超过75%,说明受访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个特征符合当前农村人口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受访农户中,超过70%的农户耕地面积在1.33hm2以下,说明湖北省主要以小规模经营为主, 这与杨钢桥[

29]研究相符,2015年,样本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基本在4万~6.99万元,符合当前农村经济生活情。由此可得,样本的个体特征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具有代表性。

2.2 变量含义与赋值

该文对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自我保护、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和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量化,设计对应的观测变量对其测量,如表2

表2 观测变量及赋值
潜变量观测变量定义与赋值平均值标准差
自然环境认知

SE1“请问您是否知道,气候变化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

是=1,否=0

0.29 0.45
SE2“请问您是否知道,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您是否知道” 是=1,否=0 0.25 0.44
经济需求认知

ED1“气候变化的威胁对我的农业投资(投入)产生影响”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4.12 1.09

ED2“气候变化风险会影响我对产量的预期”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4.32 0.86
自我效能认知

S1“我具有从事水稻绿色低碳生产的经济条件”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28 1.11

S2“学习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等管理措施,对我来说很容易”

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39 1.12

S3“我能很容易地获得低碳生产技术等相关信息”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2.87 1.27

S4“我能很容易地将传统水稻生产模式转化为低碳生产”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28 1.10
情感态度 A1“甲烷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且相关研究表明甲烷主要来源于水稻种植。基于此,您认为采取水稻低碳技术的必要性”从完全没必要到非常有必要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69 0.88
A2“根据气候变化,新推出水稻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你试用采纳的意愿如何”从完全不愿意到非常愿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57 1.07
问题应对策略

C1“请问您经常与其他村民交流水稻种植经验吗?”

非常多=5,较多=4,一般=3,较少=2,从不交流=1

3.44 1.10
C2“请问您平时有关注气候变化(气象变化、灾害预警)等相关信息吗?”非常多=5,较多=4,一般=3,较少=2,从不交流=1 3.49 1.08
自我保护7

SP1“对于新的农业技术,我通常抱有警惕,不易信任”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36 1.15

SP2“我不愿意第一个尝试低碳生产技术,担心风险”

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5档,其值分别等于1~5

3.57 1.39
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P1“是否调整种植品种” 采纳=1,未采纳=0 0.34 0.47
P2“是否尝试新技术” 采纳=1,未采纳=0 0.14 0.35
P3“是否购买农业保险” 采纳=1,未采纳=0 0.36 0.48
P4“是否出钱支持或参与修建水利等基础设施” 采纳=1,未采纳=0 0.27 0.45
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N1“是否调整农时” 采纳=1,未采纳=0 0.22 0.41
N2“是否调整种养模式” 采纳=1,未采纳=0 0.12 0.33
N3“调整灌溉/排水” 采纳=1,未采纳=0 0.48 0.51
N4“是否增加普通农药、化肥的投入” 采纳=1,未采纳=0 0.32 0.48

注:  表2中平均值、标准差基于1 115份样本调查的观测变量数据计算得出。以观测变量SE1为例,第i个农户该问项取值为xi,其平均值计算公式为:x¯=i=1nxi/n,其标准差计算公式为σx=1ni=1nxi-x¯2

表2中各观测变量的均值来看,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中自然环境认知对应观测指标SE1、SE2的均值为0.29和0.25,说明只有1/4左右的农户能够准确认知气候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经济需求认知的均值为4.12和4.32,表明农户普遍认为环境气候变化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加大的经济损失和威胁;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均值普遍在3左右,说明农户自身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适中。在适应性耕作行为维度中,农户的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总体均值为0.278,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的总体均值为0.285,这表明有27.8%的农户采取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28.5%的农户采取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农户主要以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此结论与吕亚荣等学[

14]相关研究一致。

3 实证分析

该文主要研究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对适应性耕作行为(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路径。由于文中的潜变量难以量化,并且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该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解决以上问题,同时运用该模型测算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从而得出关键变量的影响路[

30]

3.1 信度、效度分析

在建立SEM结构方程模型之前,该文首先对变量指标的样本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见表3。针对信度检验结果,除情感态度、自我保护和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Alpha系数分别为0.619和0.638,信度适中,其余各潜变量的分量表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总量表的α信度系数为0.746,说明变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信度较高。由此,在下文分析中,保留所有变量。针对效度检验结果,KMO值为0.792,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因此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各变量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检验结果表明,该文选取的样本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3 变量信度和效度检验
潜变量观测变量因子载荷α信度系数组合信度平均值提取方差值
自然环境认知 SE1 0.851 0.838 0.841 0.725
SE2 0.852
经济需求认知 ED1 0.804 0.713 0.727 0.572
ED2 0.705
自我效能认知 S1 0.708 0.725 0.833 0.558
S2 0.779
S3 0.649
S4 0.836
情感态度 A1 0.733 0.619 0.781 0.518
A2 0.725
问题应对策略 C1 0.791 0.701 0.632 0.462
C2 0.587
自我保护 SP1 0.740 0.646 0.782 0.644
SP2 0.860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P1 0.727 0.638 0.799 0.498
P2 0.704
P3 0.659
P4 0.692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N1 0.787 0.703 0.817 0.528
N2 0.623
N3 0.751
N4 0.748

注:  表3数据基于SPSS 22.0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其次,该文利用AMOS 22.0软件,对数据做验证性因子分析。绘制结构方程模型,再将SPSS中的数据导入至相应的观测变量中,对潜变量和误差项命名,并建立路径,将潜变量和观测变量用箭头相连,利用极大似然法计算估计并执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如表3

从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可以看出,SE2的因子载荷最高,为0.852,C2的因子载荷最低,为0.587,所有数据都满足大于0.5的要求,说明变量选取状况较好。平均值提取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是检验结构变量内部一致性的统计量,其测量标准一般是大于0.5,就说明内部一致性较好。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是由多于一个变量的总和所组成的新变量的信度,其测量标准是大于0.6。利用组合信度执行程序,计算出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和平均提取方差值。除了问题应对策略和针对适应性耕作行为两潜变量的AVE值略小于0.5外,结果均满足测量标准。

3.2 模型适配度检验

该文主要参考易丹[

31]和吴明隆等学[30]研究选取以下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评估指标,SEM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模型适配度检验结果
适配指标

统计

检验量

实际拟合值适配标准值

适配

结果

绝对适配度指数 CMIN/DF 3.997 2~5 合理
GIF 0.933 >0.90 良好
RMSEA 0.055 <0.05良好 合理
<0.08合理
增值适配度 IFI 0.900 >0.80 良好
CFI 0.899 >0.80 良好
简约适配度 PCFI 0.724 >0.50 良好
PNFI 0.704 >0.50 良好
CN 1115 >200 良好

注:  表4数据基于Amos 22.0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通过适配度检验结果可知,绝对适配度指数中CMIN/DF、RMSEA和SRMR都达到了适配标准,且适配状况较理想。增值适配度指数中,IFI和CFI指数分别为0.900和0.899,均大于0.8,说明适配良好。简约适配指数中的两个指数PGFI和PNFI适配状况较为理想。综上所述,该文所构建的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是可以接受的,能够进一步地探讨与分析研究假设。

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该文利用Amos 22.0软件构建气自然环境认知、经济需求认知、自我效能认知、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自我保护、以及主动型和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模型估算结果见表5

表5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研究假设标准化路径系数标准误

检验

结果

研究假设标准化路径系数标准误

检验

结果

假设H1a

情感态度 ← 自然环境认知

0.179*** 0.011 接受

假设H3c

自我保护 ← 自我效能认知

-0.379*** 0.039 拒绝

假设H1b

问题应对策略 ← 自然环境认知

0.228*** 0.041 接受

假设H4a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情感态度

0.310*** 0.028 接受

假设H1c

自我保护 ← 自然环境认知

0.290*** 0.025 接受

假设H4b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问题应对策略

0.264*** 0.063 接受

假设H2a

情感态度 ← 经济需求认知

0.427*** 0.045 接受

假设H4c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自我保护

0.087 0.065 拒绝

假设H2b

问题应对策略 ← 经济需求认知

-0.021* 0.012 拒绝

假设H4d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情感态度

0.273*** 0.096 接受

假设H2c

自我保护 ← 经济需求认知

-0.074** 0.020 拒绝

假设H4e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问题应对策略

0.225*** 0.006 接受

假设H3a

情感态度 ← 自我效能认知

0.751*** 0.025 接受

假设H4f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自我保护

-0.002 0.020 拒绝

假设H3b

问题应对策略 ← 自我效能认知

0.624*** 0.032 接受

注:  表5数据基于Amos 22.0运行结果整理所得;其******分别表示5%、1%、1‰水平上的显著性

从结构方程拟合的结果来看,自然环境认知对其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和自我保护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a、H1b、H1c成立。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户对气候变化给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认知准确度越高,则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越积极,同时也会采取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自我保护,进而促使农户产生适应性耕作行为的意愿。从标准化路径系数看,自然环境认知对自我保护的标准化路径系数(0.290)最大,其次是问题应对策略(0.228),说明农户对气候变化给环境造成巨大危害认知的准确性,对农户自我保护的行为控制影响最大,而对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策略影响次之。

从经济需求认知维度来分析,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a成立。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户的经济需求认知通过正向影响其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进而间接影响农户的适应性耕作行为意愿。农户的经济需求认知显著负向影响其问题应对策略,假设H2b不成立。针对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应对策略,农户往往会面临是否采纳新技术的问题,作为“理性人”,在“赌一把”和确定的收益之间,会寻求风险规避而选择确定的收[

32],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技术收益无法确定,因此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应对策略十分慎重。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2c未得到验证。这可能解释为,在各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户作为“经济人”,其行为决策多为经济导向型。农户在满足自身经济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自我保护行为的控制,农户的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呈现出割裂的关系,更有甚者以自我身体健康等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从而使经济需求认知与自我保护行为控制之间呈现对立关系。因此,经济需求认知对农户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从自我效能认知维度分析,农户的自我效能对适应气候的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a、H3b成立。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通过正向影响其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进而间接作用于农户的适应性耕作行为。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越强,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越积极,同时农户所采取问题应对策略越频繁。其作用实现路径为“自我效能认知→情感态度/应对问题策略→适应性耕作行为”。而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自我保护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3c不成立。可能的解释是,现阶段中国大多数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小,小规模农户在农业技术获取和采纳上往往是被动且缺乏积极性[

32],加之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约束,风险厌恶程度高,对于采取新型技术的动力不[33],虽然农户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认知,但由于自身的低风险偏好、以及气候变化所造成危害的滞后性,致使农户对于气候变化风险而采取保护自身财产以及健康方面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程度偏低。因此,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对自我保护具有负向影响。

从适应性耕作行为维度来看,农户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对其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和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4a、H4b、H4d、H4e成立。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农户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情感态度越积极,其采取应对策略越频繁,则农户越倾向于采取主动型和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农户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对其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但结果不显著,假设H4c未得到验证。其可能解释是,在一方面,农户虽然感知到气候变化会对自身的财产和个人健康造成危害,但是这种危害对于农户来说往往具有隐蔽性,在短时间内农户难以真实察觉其负面影响,农户可能因此低估气候变化对个人健康和财产利益所带来的危害;在另一方面,基于适应气候变化行为成效的滞后性,农户所采取的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并没有对其自我保护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由此挫伤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性,进而造成农户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不能显著影响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此外,农户自我保护行为控制对其采取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H4f未得到验证。其可能解释为,农户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越强,其自我保护意识越强,在面对气候变化风险危害时往往会“未雨绸缪”,其适应性耕作行为更主动,因此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自我保护行为控制越强,则其采取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可能性越低。

结合图2具体路径进行分析,该文得出:①自然环境认知对(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路径有4种,其中“自然环境认知→情感态度→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影响路径的标准化系数最大(0.228,0.310),说明农户正确认知气候变化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其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将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对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最大。②经济需求认知以情感态度作为中介,间接促进(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对于主动型耕作行为(0.310)的促进作用大于被动型耕作行为(0.273)。③农户的自我效能认知正向影响农户的情感态度和问题应对策略,进而促进农户采取(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其中“自我效能认知→情感态度→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影响路径的标准化系数最大(0.751,0.310),这说明农户自我效能认知越强,其情感态度越积极正向,农户最终采用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更深层次上,自我效能认知反映的是农户资源禀赋状况,包括农户个人资本、家庭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的优劣多寡,自我效能认知较高的农户往往具备更丰富的资源、更强的能力主动适应气候变化。④针对所有路径来看,各影响路径对于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大于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农户作为生产者,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在面对气候变化所形成的威胁与危害,更倾向于“未雨绸缪”,主动规避气候变化风险,采取具有事前性的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来降低风险损失,由此不难解释农户气候变化认知越高,其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可能性会高于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图2 变量标准化路径系数

3.4 多群组分析

针对不同特征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水平与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将有助于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也有助于未来相关农业政策制定的目标选择。该文按照受教育水平、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认知对不同特征农户的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路径是否存在差异。表6为农户分组后的分析估计结果。

表6 农户多群组估计分析结果
路径受教育程度

家庭农业收入占

总收入比重

种植规模9
小学及以下初中及以上

低占比

(≤0.3)

高占比

(>0.3)

小规模

(≤2 hm2

大规模

>2 hm2

情感态度 ← 自然环境认知 0.095* 0.247** 0.091** 0.157** 0.120** 0.187**
问题应对策略 ← 自然环境认知 0.317*** 0.320*** 0.425*** 0.351*** 0.078** 0.120**
自我保护 ← 自然环境认知 0.324*** 0.330*** 0.325*** 0.342*** 0.371** 0.104**
情感态度 ← 经济需求认知 0.320*** 0.348*** 0.222*** 0.388*** 0.321** 0.413**
问题应对策略 ← 经济需求认知 -0.010* -0.020 0.015 -0.041 -0.002 -0.073
自我保护 ← 经济需求认知 -0.073 -0.032 -0.033* -0.055 -0.054 -0.009
情感态度 ← 自我效能认知 0.656*** 0.603*** 0.703*** 0.582*** 0.639*** 0.689**
问题应对策略 ← 自我效能认知 0.701** 0.818*** 0.772** 0.640*** 0.659* 0.684**
自我保护 ← 自我效能认知 -0.749*** -0.875*** -0.782** -0.697*** -0.701** 0.157***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情感态度 0.009* 0.133** 0.078* 0.066* 0.001* 0.147**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问题应对策略 0.435*** 0.690** 0.841** 0.750*** 0.663** 0.728**
主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自我保护 0.496** 0.587* 0.728 0.684*** 0.796 0.757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情感态度 0.006 0.083 -0.108 0.133 -0.024 0.263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问题应对策略 0.425*** 0.662** 0.820 0.752*** 0.801** 0.751***
被动适应性耕作行为 ← 自我保护 -0.051** 0.068** -0.056 0.050** -0.050 0.043**

注:  表6数据基于Amos 22.0运行结果整理所得;其******分别表示5%、1%、1‰水平上的显著性

在以教育程度分组的估计结果中,对于初中及以上的农户而言,气候变化认知对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各影响路径明显强于小学及以下的农户,且对于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路径系数大于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这可能是因为高学历农户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感受程度较高,在发生极端气候变化给自身财产等造成危害之前,高农户会主动适应气候变化,这与冯晓龙[

8]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越低,农户的非农化趋势越高,则家庭的总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外部的打工工[

34]。在家庭农业收入分组的占比中,针对成立研究假设成立的影响路径而言,高农业收入占比农户经济需求认知对主动型、被动型耕作行为的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大于低占比农户。可能原因是,高占比的农户以务农为主,靠天吃饭,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在面对气候变化灾害时,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并将风险降到最低;而低占比的农户主要以外出务工作为工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气候风险,降低气候变化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种植规模的分组中,大规模的农户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各影响路径的标准化系数显著大于小规模农户。也就是说,水稻种植大户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为了兼顾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在面临气候变化灾害之前,大规模农户会积极主动地采纳适应性环保新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对比分析大规模户和小规模户,两者统计上存在显著组间差异,间接证明了种植规模对农户的适应气候变化耕作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综上可得,对高学历、高农业收入占比、大规模农户而言,其气候变化认知通过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和自我保护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影响明显强于低学历、低农业收入占比、小规模农户。这类农户群体共同具备明显的理性特征,在面对气候灾害时,能够主动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给个人财产和健康所带来的损失。其中,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农户往往具有较高的自然环境认知,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高农业收入占比农户具有较高的经济需求认知;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大规模农户,考其经济需求认知和自我效能认知程度更高。

4 结论与建议

该文利用2016年湖北省10县1 115户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农户气候变化认知的适应性行为决策研究框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对文中所提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从总体来看,其主要结论如下。

(1)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体提高能促进其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即“未雨绸缪”与“亡羊补牢”兼顾;其中,气候变化认知对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大于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2)就具体影响路径而言,农户的自然环境认知、自我效能认知主要通过其情感态度、问题应对策略两条路径,显著促进农户采取(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而在经济需求认知中,则是通过正向影响农户的情感态度,间接促进农户采取(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

(3)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各影响路径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收入占比、种植规模等特征下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多、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其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越高,越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提前做好准备主动开展适应性耕作,做到“未雨绸缪”,规避气候变化风险,同时也能促进遭受气候变化损失的农户开展适应性耕作,做到“亡羊补牢”,降低生产损失。

根据上述结论,该文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针对自然环境认知,政府应该提高农户正确认知气候变化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准确通知温度、降水量等自然气候变化相关信息,使农户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进而使农户采取主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防患于未然。

(2)针对经济需求认知,政府可通过相关数据说明气候变化对农户自身健康和农业生产经济收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农户采取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行为给予补贴,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使农户以更加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适应气候变化,这为农户自觉采取适应性耕作行为创造前提条件,做到“未雨绸缪”与“亡羊补牢”兼顾。

(3)针对自我效能认知,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政府应提升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对农户采取各种适应性耕作行为的指导,鼓励农户积极采纳新技术、加强水利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周边环境等主动型、被动型适应性耕作行为,提升农户的适应性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农户的适应成本。

(4)基层农业组织应积极响应气候变化,发展“智慧型农业”。基层农业组织应鼓励农户与农户合作、农户与合作社合作进行大规模种植,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共同适应气候变化,做好灾前预防和灾害补救工作,保障组织的经营绩效,为农户取得规模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风险。

参考文献

1

田素妍, 陈嘉烨.可持续生计框架下农户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5): 31-37. [百度学术

2

FAO.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sourcebook. 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3(3): 81-97. [百度学术

3

王一杰, 管大海, 王全辉, .气候智慧型农业在我国的实践探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0): 43-50. [百度学术

4

谭智心.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行为: 山东证据.重庆社会科学, 2011(3): 56-61. [百度学术

5

Ibrahim S B. Analysis of arable crop farmers′ awareness to causes an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south western Nige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015, 42(7): 614-628. [百度学术

6

Brondizio E S, Moran E F . Human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The vulnerability of small farmers in the Amaz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 2008, 363(1498): 1803-1809. [百度学术

7

Bryan E, Deressa T, Gbetibouo G A, et 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Ethiopia and South Africa: Options and constrai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09, 12(4): 413-426. [百度学术

8

冯晓龙, 刘明月, 仇焕广, . 资产专用性与专业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生产行为——基于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证据.中国农村观察, 2018(4): 74-85. [百度学术

9

冯晓龙, 刘明月, 霍学喜, .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决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效应——以陕西苹果种植户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7(3): 31-45. [百度学术

10

张钦, 赵雪雁, 王亚茹, .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71-79. [百度学术

11

Below T B, Mutabazi K D, Kirschke D, et al. Can farmer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e explained by socio-economic household-level variable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2, 22(1): 223-235. [百度学术

12

Aemro T H, Jemma K, Mengistu.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smallholder farmers: The case of babilie district, east harerghe zone of Oromia Regional State of Ethiopia.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2, 3(14): 1-13. [百度学术

13

Deressa T, Hassan R, Ringler C, et al. Yesuf.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choice of adapta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2): 248-255. [百度学术

14

吕亚荣, 陈淑芬.农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10(7): 75-86. [百度学术

15

Kroemker D, Mosler H J. Human vulnerability -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An agent based approach.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Alpine Regions, 2002(1): 95-114. [百度学术

16

Brody S D, Zahran S, Vedlitz A, et al.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vulnerability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7, 40(1): 72-95. [百度学术

17

Grothmann T, Patt A. Adaptive capacity and human cognitio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 15(3): 199-213. [百度学术

18

许丽灵, 游良志, 孙战利, .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为例.浙江农业学报, 2018, 30(6): 1089-1098. [百度学术

19

Lennart Sjöberg . Risk perception: experts and the public. European Psychologist, 1998, 3(1): 1-12. [百度学术

20

张慧, 徐富明, 李彬, .基于气候变化的风险认知.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9): 1677-1685. [百度学术

21

Chen M F. Self-efficacy or collective efficacy within the cognitive theory of stress model: Which more effectively explains people's self-reporte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5(42): 66-75. [百度学术

22

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Advances in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1977, 1(4): 139-161. [百度学术

23

张钦, 赵雪雁, 王亚茹, .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9): 71-79. [百度学术

24

潘志华, 郑大玮.适应气候变化的内涵、机制与理论研究框架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6): 12-17. [百度学术

25

史恒通, 睢党臣, 吴海霞, .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流域生态治理行为的影响: 以黑河流域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8(1): 34-45. [百度学术

26

Homburg A, Stolberg A, Wagner U. Coping with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velopment and first validation of scal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7, 39(6): 754-778. [百度学术

27

何可, 张俊飚, 张露, . 人际信任、制度信任与农民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例. 管理世界, 2015, 260(5): 75-88. [百度学术

28

Lauren N, Fielding K S, Smith L, et al. You did, so you can and you will: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spillover from easy to more difficul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6, 48(1): 191-199. [百度学术

29

杨钢桥, 胡柳, 汪文雄.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及其绩效研究——基于湖北6县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资源科学, 2011, 33(3): 505-512. [百度学术

30

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百度学术

31

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百度学术

32

尚燕, 颜廷武, 江鑫, .绿色化生产技术采纳: 家庭经济水平能唤醒农户生态自觉性吗?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1): 988-996. [百度学术

33

郑旭媛, 王芳, 应瑞瑶. 农户禀赋约束、技术属性与农业技术选择偏向——基于不完全要素市场条件下的农户技术采用分析框架.中国农村经济, 2018(3): 105-122. [百度学术

34

沈雪, 张露, 张俊飚, .稻农低碳生产行为影响因素与引导策略——基于人际行为改进理论的多组比较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9): 2042-2052.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