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及新型城镇化指标遴选与体系重构

  • 陈颜 1
  • 姜博 1
  • 初楠臣 2
  • 崔顺利 1
  • 李子瑞 1
1.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2.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中图分类号: F291

最近更新:2021-04-21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309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土地利用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下,保证土地的高效利用,促进其与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是需要瞩目的重要问题。构建指标体系是研究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整理总结已有指标体系指标选取频次及指标内涵分析,重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测算指标体系。

方法

文章选取统计法及分析法,将近4年中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CSSCI、CSCD、EI、SCI等期刊中有关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中指标出现频次进行筛选、统计、整理,同时辅以对所选指标的内涵的说明,频次与内涵并重,重新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及指标内涵,将土地利用效益分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3个准则层,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划分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发展5个准则层,并在此针对各准则层内涵,选取相关指标。

结论

得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研究中指标选取提供借鉴与参考。

0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提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为热点问题,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解决城乡发展极度不平衡及二元结构的存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此同时,城镇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之间矛盾逐渐加剧,土地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供求矛盾的问题,保证有序、协调的城市发展,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及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相关研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是主要方法,各个学者的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因此对同一研究区的测算结果也存在差异。在新型城镇化评价过程中,有学者从人口、经济、社会、景观、生态、环境等层次入手表征新型城镇化进行效[

1-3];有学者从城市发展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二元层次入手探究城乡发展差[4];有学者从以人为本、统筹城乡、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单项水平或经济质量、生活水平、社会服务、空间、城乡统筹构建五元评价体[5-6];在土地利用效益测算中,有学者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入手,构建三元指标体[7-9]或以土地投入与土地产出为切入[10-11]测算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多样,从构建准则到具体指标选取到目前为止都未有统一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使该项研究较为模糊。且以往研究中指标大多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指标获取难易等方面来选取,难免会导致部分层次和指标的片面性,文章统计整理2015—2018年CNKI数据库中核心、CSSCI、EI、CSCD期刊中收录的有关土地利用效益及新型城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计算各个评价指标出现的频次,在繁杂的期刊成果中总结当前指标构建的重心所在,基于大量核心论文对当前已有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综合集成当前研究学者智慧,同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 文献资料来源

该文采用文献统计法对近4年构建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进行统计研究,文献来自于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数据库。选取2015—2018年有关土地利用效益及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的SCI、EI、核心、CSSCI及CSCD期刊,经筛选共计156篇。

2 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层次

知网中输入主题“土地利用效益”,将条件限制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及CSCD,选择年份“2015—2018”,共检索出69条相关文献,将文献进行二次筛选,选取有关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文献,共计57篇,筛除不符合条件研究对象(例:草业等)及未构建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剩余36篇。

对所选取36篇文献的准则层进行统计整理,4篇文献将指标体系构建为4个层次,即总目标层、评价准则、评价指标、评价因子;32篇文献将指标体系构建为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因此该文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选用3层次指标体系。

2.2 总目标层的构建

指标体系的第一层为总目标层,是研究内容的总体概述,此处的总目标层为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效益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投入与消耗在区域内所实现的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物质与效用产出。根据其内涵,进行准则层的构建。

2.3 准则层构建

准则层是指标体系的第二层。对所选36篇文献的准则层进行统计(或表述为目标层)、合并整理。将准则层分为两个层面的文献6篇,分为3个层面的21篇,分为4个层面的7篇,分为5个层面的2篇。将相似表达含义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例: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经济水平统一归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效应、生态效益、生态现状统一归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统计整理出指标11个,指标分类方法主要表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效益;资源投入、产出水平;农用地、建设用地利用效益等。将各个指标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31次、29次、28次。其他指标选取频次较少(表1)。

表1 准则层指标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25 3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8 1 土地利用环境效益
≤5 7 农用地系统、建设用地系统、生产效益、生活效益、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可持续效益

因准则层的构建方式切入角度不同,该文将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的指标进行归类划分再合并,将土地利用环境效益、可持续效益及生产、生活效益中生态因素归并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将生产效益、生活效益、土地投入、土地产出、生活效益、生产效益中要素分类提取,分别归并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中。最终得到3个指标,即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2.4 评价指标层构建

评价指标层为指标体系的第三层次,是每一准则层的具体表征要素。依照上述构建的准则层,分别统计文献选取评价指标的个数及各个指标的频次。因该文是对已有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中所选取指标的归纳总结,未涉及地域层面研究,因此所选取的指标以频次为主,不对地域特点加以考虑。

所选36篇文献中,评价指标个数在10~15最为集中,共计15篇;小于10个,介于15~25的文献较为平均,在7篇左右;指标个数在25个以上的文献一篇(表2)。

表2 指标层指标选取个数
指标数量文献篇数
≤10 7
10~15 15
15~20 7
20~25 6
>25 1

(1)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对所选文献中有关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进行整理总结,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31个。其中,地均GDP频次最高,为35次;其次为地均财政收入与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22次和20次,其他指标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35 1 地均GDP
20~25 2 地均财政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10~20 3 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地均工业总产值
5~10 6 第一产业产值、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纯收入、粮食单产、地均农业总产值、房地产开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5 19 地均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耕地面积、地均林业总产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指在优先的土地范围内产生的符合需要的产品、服务的价值。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选取过程中,可根据各城市发展实际情况,例如农业为主的城市要选取粮食单产、第一产业产值等指标,再辅以频次高的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直观表示土地经济产出指标,以切实符合实际土地利用情况。

(2)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对所选文献中有关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指标进行整理统计,相同含义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32个。其中,人口密度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两个指标频次较高,分别为23次、22次,其余指标频次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20 2 人口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15~20 1 地均就业人员数
10~15 3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建成区面积、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5~10 7 城镇化率、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数等
<5 1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地均邮电业务总量、城乡年收入比、地均客运量、地均货运总量等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指土地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果及对社会分配、服务、保障等产生的影响,社会效益的大小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主要涵盖区域容纳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程度等方面。地区人流集聚程度是反映社会效益的基本指标,如人口密度、地均就业人员数;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是反映人均生活空间的指标,可表征地区扩张程度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反映社会效益的主要指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居民生活水平,地均客运量、地均货运量、地均邮电业务总量表示地区交通物流通达程度,是反映社会效益的参考指标。

(3)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对所选文献中有关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进行统计分类,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35个。其中,建成区绿化面积频次最高,达到40次;其次为森林覆盖率与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均为17次,其余指标频次如表5所示。

表5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40 1 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15~20 2 森林覆盖率、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10~15 2 地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5~10 8 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地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
<5 22 地均工业废气排放量、水资源总量、单位GDP能耗、自然保护区面积等

在测算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应根据地区产业结构选取适当指标,除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等评价城市土地生态发展效应时,还应选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达标率等频次排位稍后的指标,用以表明城市利用土地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

2.5 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频次统计结果,选取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展状况的指标,评价指标个数选取在10~15,频次在20次以上(包含20次)。基于此条件,挑选出12项评价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表6)的指标层,该评价体系可为今后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表6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总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
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地均GDP
地均财政收入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地均第二产业增加值
地均工业总产值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人口密度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地均就业人员数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
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3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层次

知网中输入主题“新型城镇化”,将条件限制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及CSCD,选择年份“2015—2018”,共检索出2 310条相关文献,将文献进行二次筛选,选取有关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的文献,共计99条,筛除不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例: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及未构建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剩余80篇。

在选取的80篇文献中,9篇文献将指标体系构建为4个层次,即总目标层、准则层、因素评价层(或措施层)、评价指标层;70篇文献将指标体系构建为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1篇文献将指标体系构建为两个层次,目标层、指标层。因此该文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选用三层次指标体系。

3.2 总目标层构建

指标体系总目标层构建为新型城镇化,或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城镇化质量。

3.3 准则层构建

对已选构建准则层的79篇文献进行分类、合并、整理。将准则层分为两个层面的文献4篇,分为3个层面的4篇,分为4个层面的31篇,分为5个层面的23篇。将相似表达含义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例:人口城镇化、城市人口系统、人口发展力等归为人口城镇化;经济维度、经济系统、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增长力等归为经济城镇化等),统计整理出指标21个,准则层构建方式主要包括以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空间、土地、资源、文化、城乡统筹等要素入手分别选取指标;以城市发展水平、发展效率、结构优化布局入手选取相应指标;以要素投入与产出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等。将各个指标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指标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68次、58次、57次、44次和32次。其他指标选取频次较之较少(表7)。

表7 准则层指标频次
频次指标数具体指标
≥55 3 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
30~55 2 生态环境城镇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5~30 2 空间城镇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
10~15 1 人民生活质量
≤10 13 资源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

因准则层的构建方式切入角度不同,但实际选取代表指标是意义相同,特将上次指标进行归纳整理,保留频次高,概括性大,且有实际内涵丰富的指标。例:将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归纳在社会城镇化大主题下;将空间城镇化、人民生活质量中经济空间分布及社会要素空间分布分别放置在经济、社会城镇化下。最终保留5类能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准则层指标,即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

3.4 评价指标层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层用来具体表征上述准则含义,指标体系的第三层。依照上述构建的准则层,分别统计文献选取评价指标的个数及各个指标的频次。对新型城镇化指标的选取同样未涉及地域因素考量,因此只在频次角度选取相应指标。

所选80篇文献中,评价指标个数在10~20最为集中,共计42篇,个数在20~30文献21篇,30~50文献10篇,指标个数在50个以上的文献4篇,指标个数在10个以内的文献3篇(表8)。

表8 指标层指标选取个数
指标个数文献篇数
≥50 3
30~50 10
20~30 21
10~20 42
<10 4

(1)经济城镇化。对所选文献中表示经济要素的指标(共计434条)进行整理总结,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45个。其中,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频次最高,为82次;其次为人均GDP,为71次,城镇居民人居收入频次达46次,具体指标频次数据如表9所示。

表9 经济城镇化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80 1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70~80 1 人均GDP
40~50 1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20~30 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财政收入
10~20 6 职工平均工资,人均储蓄余额,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等
<10 33 非农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

经济城镇化既要体现经济的增长也要体现经济发展质量,主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外向性等。经济城镇化的测算中除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惯用性经济指标外,还应加入非农业产业产值、进出口总额等频次较低,但是表征城市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产业关系及贸易关系等指标,表征城市农业占比,即当前农村与城市经济分布结构。

(2)社会城镇化。对所选文献中表征社会发展的指标(共计653条)进行整理总结,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49个。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频次最高,为54次;其次为建成区面积与万人在校学生数,分别为45次和40次,共计8个指标频次达到30次以上,出现频率较高。具体指标频次数据如表10所示。

表10 社会城镇化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50 1 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
40~45 2 建成区面积、万人在校学生数
30~35 5 城市登记失业率、万人拥有医疗机构及医生数、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用水普及率
25~30 2 万有拥有图书馆藏书、教育支出占比
20~25 3 万人互联网用户数、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教师数
15~20 3 万人电话用户数、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科研创新人员及经费投入占比
10~15 7 专利授权数、医疗保险参保率、私家汽车拥有量、养老保险参保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邮电业务量、社会保障覆盖率
<10 26 人口密度、事故发生率、剧院、博物馆数量等

社会城镇化主要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体现在政府在交通、道路、水电气供应、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又体现在政府在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社会城镇化过程中,除关注建成区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还应侧重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当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发展的前提下,用水普及率、燃区普及率、宽带互联网用户数等反应城市建设的指标应列入考虑范畴。

(3)人口城镇化。对所选文献中表征人口规模的指标(共计233条)进行整理总结,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26个。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频次最高,为58次;其次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34次,具体指标频次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 人口城镇化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55 1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0~40 1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20~30 2 非农人口规模、建成区人口密度
10~20 5 人口自然增长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城镇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建成区就业密度
<10 17 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人口局部Moran's I指数、抚养比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即在人口城镇化研究中不但应继续关注城镇化率,还应关注其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城市人口城镇化现状与效率。

(4)生态环境城镇化。对所选文献中表示生态环境现状的指标(共计297条)进行整理总结,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38个。其中,建城区绿化覆盖率频次最高,为40次;其次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7次,具体指标频次数据如表12所示。

表12 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40 1 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30~40 1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30 4 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居民公共绿地面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0~20 3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
<10 29 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等

在两会加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应着重将生态环境城镇化指标层中指标进行甄选,要求所选指标既能表明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现状,又能表明城市现行实施可持续发展进城,因此,在选取此准则层指标时,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位GDP能耗、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指标虽当前选取频率较低,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考虑。

(5)城乡统筹发展。对所选文献中表征城乡统筹发展的指标(共计101条)进行归纳整理,含义相同的指标进行归一处理,共得出指标24个。其中,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频次最高,为29次;其次为城乡人均消费支出与城乡恩格尔系数比,分别为19次和15次,剩余指标频次数据如表13所示。

表13 城乡统筹发展指标束频次
频次指标数(个)具体指标
≥25 1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5~20 2 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城乡恩格尔系数比
5~10 1 城乡非农人口比
<5 20 公路密度比、城乡收入基尼系数、城乡人均住房差异、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

频次在20次以上的指标表征了城乡之间人民收入、支出及生活水平的差异,除此3项指标外还可加入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测度对城、乡投资力度差距。

3.5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频次统计结果,选取反映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城乡发展城镇化的指标,评价指标个数选取在10~20,所选指标频次加和为该准则层频次总和的50%及以上。基于此条件,挑选出19项评价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表14)的指标层,该评价体系可为今后新型城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表14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总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
新型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GDP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社会城镇化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

城市登记失业率

建成区面积
万人在校学生数
人口城镇化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非农人口规模
建成区人口密度
生态环境城镇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污水处理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
城乡恩格尔系数

4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总结上述指标频次,结合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侧重点的区别及内涵,将上述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得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5)。其中,土地利用效益指标选取从区域整体入手,新型城镇化系统中指标选取从城乡协同、城乡差异、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经济生活水平入手,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用以表述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协调现状。

5 结论与讨论

表15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行与土地高效利用紧密相关,为促进城乡快速发展,保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为解决指标选取标准不统一问题,该文采用频次统计法及内涵分析法对已有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总结。

(1)该文通过文献整理法及频次统计法确定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分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3个层级;新型城镇化体系分为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及城乡统筹发展5个层级。

(2)基于大量核心论文指标频次进行遴选,充分反映当前学者研究重心,结合具体指标含义及其所能表征的城市发展水平,选取具体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的普适性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两者的评价工作提供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总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总目标层准则层评价指标层
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地均GDP 新型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地均财政收入 非农业产业产值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进出口总额
地均第三产业增加值 社会城镇化 建成区面积
地均第二产业增加值 万人在校学生数
地均工业总产值 城市登记失业率
土地利用社会效益 人口密度 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用水普及率
地均就业人员数 燃气普及率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人口城镇化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地均邮电业务总量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地均客运量 非农人口规模
地均货运量 常住人口规模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建城区绿化覆盖率 暂住人口比重
森林覆盖率 生态环境城镇化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单位GDP能耗
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
城乡恩格尔系数

在指标频次整理合并过程中,全域指标均统一整理为人均或地均,以消除城市人口规模带来的影响。指标体系中,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个别指标出现重叠,在两者耦合协调研究中需依照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同时该文所构建的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是基于对近年来核心期刊文献的整理总结,与以往指标体系相比,在指标的遴选过程中层次和指标的重要性和贡献体现得更加充分,指标体系更完整全面,核心指标不容易遗漏。同时充分论述各指标层内涵,指标选取相对完整可靠。但该研究中多构建的指标体系缺乏地域特色,仅为今后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研究提供参考,具体研究中指标体系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研究结果接近实际社会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艳艳, 袁家冬. 2000—2015年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化. 经济地理, 2018, 38(7): 75-83. [百度学术

2

徐莉.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 61-66. [百度学术

3

矫卫红.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7): 181-187. [百度学术

4

王颖, 孙平军, 李诚固, . 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 经济地理, 2018, 38(7): 59-66. [百度学术

5

杨洋, 黄聪, 何春阳, . 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时空变化. 经济地理, 2017, 37(8): 77-85. [百度学术

6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17, 37(5): 173-180. [百度学术

7

杨清可, 段学军, 李平星, .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96-1704. [百度学术

8

黄鹂, 毕明岩, 韩博.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耦合协调度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1): 20-28. [百度学术

9

张晓芳. 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分析与评价——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4): 62-68. [百度学术

10

吴嘉惠, 吴克宁, 李晨曦, .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6): 38-44. [百度学术

11

杨丽霞, 夏浩, 苑韶峰.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11): 83-88.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