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不同城镇化增长方案下畜产品消费趋势比较分析

  • 韩晨雪 1
  • 彭超 2
  • 刘合光 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中图分类号: F323.7

最近更新:2021-05-17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0427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畜产品消费占食物消费比重逐渐上升,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但测度两者联系的研究不够充裕。文章探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有助于弥补城镇化和食物消费关联性的文献缺口,也可以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给相关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

在统计描述中国畜产品消费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对比分析不同城镇化背景下畜产品消费趋势,详细分析城镇化给畜产品消费带来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

结果

城镇化率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从消费结构上看,未来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猪肉消费比重下降较为明显,而富含蛋白质的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稍有增长,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兼重的奶类消费比重上升较为明显。脂肪含量相对较少且环保压力较小的禽类消费增长速度是肉类中最快的,且其增速在未来或将逐渐超过奶类。从城乡角度看,农村居民畜产品增长速度快于城镇,但城镇总体畜产品消费量多于农村。

结论

最后建议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标准化流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发展;健全畜产品消费可追溯体系,在做好畜产品检验检疫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畜产品消费趋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0 引言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正由“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社会经济形态迅速变[

1]。居民的粮食需求在食物消费中占比不断下降,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2]。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这三大经济效应给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带来深刻变化,使居民增加了高蛋白、高营养的动物性产品的消[3-5]。城镇化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畜产品消费市场、质量监督体系等影响居民畜产品消费结[6-8],也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积聚资源、完善城乡冷链与基础设施等方式,提高居民畜产品可获得性,延长畜产品保存时间,进而促进畜产品消费量的增[9-10]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吃饱”“吃好”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多的畜产品消费是“吃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结构明显改善的前提下,中国畜产品消费仍旧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由于动物疫病、用药以及人为添加剂等问题,导致畜产品生产和市场波动、引发负面社会舆论等现象。这不仅损失养殖户与消费者的福利,还可能在长期上改变居民倾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畜产品供求预期引导机制缺乏。尤其是产业发展规划中,缺乏对畜产品安全的防控及消费趋势的整体把握。进入新时代,国家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作为农业产业和城乡治理体系的一个具体方面,畜产品产业和市场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保证供给、优化体制机制。政府对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市场监管及各项政策导向上日趋严格。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营养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需求,也为了合理引导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促进“吃好”向“吃得健康”转变。该研究运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对比不同城镇化增长率下畜产品消费发展趋势。探究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关配套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研究城镇化对畜产品消费演进,还有助于全面认识城镇化对城镇和农村带来的改变,也有助于判断中国食物供需的未来趋势。因此,在理论意义上,该研究有利于弥补城镇化和食物消费关联性的文献缺口。在政策意义上,文章通过前瞻性的研究,为农业政策和城镇化相关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1 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的研究

多数前期文献的结论表明,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之间存在正向推动作用。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量增长态势有所区别,农村地区消费增速要高于城镇地区;从种类上看,猪肉消费趋于饱和,牛羊肉消费趋于稳定,禽肉增长态势较为明[

11-12]。但关于各类畜产品未来消费具体如何变化的预测分析仍然较为缺乏,城镇化对未来畜产品消费趋势有何影响的文章也有待补充。

从消费理论来讲,畜产品消费理论源自食物消费理论。自18世纪以来,食物消费方面的研究所用模型大多为线性模型或系统性模型。用此二类模型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的文章也逐步走向成[

13-18]。大多研究最初是主要将收入、价格、质量安全等纳入食物消费研究的领域。而后还将城市化率、营养知识掌握程度、人口流动情况、餐饮业发展水平、畜产品品牌与便携程度等因素纳入了影响因素分[19-23]。影响城镇化增长速度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等因[24]。关于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及其需求变化的研究,分析方法各有不同,目前已经运用了的方法包括基于碳排放测算的生命周期评价法、AIDS模型、局部均衡模型、LASSO方法、Two-step QUAIDS模型等方[25-30]

目前国内外关于畜产品消费的研究较为丰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都朝着系统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研究视角由宏观向微观深入,研究方法由描述统计向模型分析发展,并且畜产品消费需求中逐步纳入更多的行为因素。研究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例如对畜产品影响因素、消费量、消费结构等相关预测都呈多元化发展。中国关于未来城镇化增长率水平做预测的研究虽然不在少数,但是因研究的假设和方法不同,所以预测结果也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国内国外关于畜产品消费方面的大量研究,可以为该研究提供参考。在畜产品消费量与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城镇化的推进常被认为是影响消费的一个因素,系统研究城镇化推进与畜产品消费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足,定量测度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关系的研究也不够充裕。国内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将城镇化成体系的分析较少,研究城镇化对整体畜产品消费研究成果也少于研究单独畜产品的成果。所以,该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城镇化与畜产品消费关联性文献的缺口。

2 中国畜产品消费特征

中国畜产品消费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而成,历史发展趋势对未来走势有一定参考作用。研究根据1982—2018年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畜产品消费数据,总结中国畜产品消费特征。以期发现规律,更好地判断未来畜产品消费趋势。

2.1 全国居民畜产品消费变化情况

从消费量上来看,1982—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共计增长37kg,除了1988年、1993年、1994年、2004年、2007年、2013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均处于长状态,这6个年份中,畜产品消费量分别下降约0.1kg、0.6kg、0.7kg、1.4kg、0.8kg、2.8kg。从图1可以看出,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畜产品消费增加量明显多于加入世贸组织以前。

图1 1982—2018中国各类畜产品消费量

从种类上来看,几种畜产品中,猪肉消费量一直居于最高,由1982年的10.2kg增加到2018年的22.8kg,翻了1倍;牛羊肉消费量增加量是所有畜产品中最少的,仅仅增加2.4kg;禽类和蛋消费量虽然比不上猪肉,但两者消费量分别由1.1kg增加到9.1kg,和2.4kg增加到9.9kg。奶类由1982年的1.5kg增加到2018年的12.6kg,增加11.1kg。

从增长速度看,全国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年均增速达3.61%,禽肉增长速度最快,较1982年来说,其消费量增长近7倍,年均增速达到5.99%。蛋类消费量增长3.2倍多,年均增速达到4.05%。奶类是畜产品年均增速最大的产品,其人均消费量增加了7.4倍,年均增速6.09%。猪肉虽然消费量一直很高,但其年均增速是所有畜产品中最慢的,1982—2018年增长1.2倍,年均增速2.27%,牛羊肉消费量增长2.6倍,年均增速3.62%(图1)。

2.2 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变化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增长较为平稳。城镇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由1982年的31.4kg增加到2018年的64kg,增长103.82%,年均增长约2%。其中,人均猪肉消费增加5.8kg,较1982年提高34.32%,年均增长0.82%;城镇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增长较少,增长2.4 kg,年均增长2.38%;禽肉消费量增长速度最快,2018年为9.8kg,较1982年增加6.5倍,年均增长率达4.11%;蛋类消费增长速度较为平缓,由1982年的5.9kg增加至10.8kg,增加83%,年均增速达到1.69%;奶类是波动最大的产品,最高点2004年达到18.8kg,最低1989年仅4.2kg,差值达到14.6kg,自1982年以来,奶类增长103.82%,年均增速3.86%(图2)。

图2 1982—201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畜产品数量

总的来看,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呈健康化、环保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猪肉消费比重下降,牛羊肉、蛋类消费比重稳定增长,奶类比重大幅增长。速度上看,环境压力更小的禽类消费量快速增长。

2.3 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特征

农村居民的人均畜产品消费变化幅度比城镇居民小,但是绝对量增长幅度仍然很大。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为48.4kg,1982—2018年增长3倍,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3.95%。在这几种肉类中,农村居民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增加最多,由1982年的8.4kg提高至2018年的23kg;牛羊肉人均消费量变化最小,仅增加1.4kg,2018年人均消费量为2.1kg,虽然较1982年提高2倍,但与其他肉类相比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禽肉消费增长幅度是肉类中最大的,2018年较1982年增加9倍,年均增速达6.61%;人均蛋类消费量增加7kg,年均增长5.10%,由1.4kg增加到8.4kg;农村居民奶类消费是所有畜产品中波动最大的产品,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畜产品,其人均消费量由0.7kg增加到6.9kg,年均增速达到6.56%(图3)。

图3 1982—201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畜产品数量

2.4 1982—2018年城乡之间畜产品消费变化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差异逐渐变小。虽然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仍少于城镇居民,但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年均增速快于城镇。所以,城乡间畜产品消费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猪肉消费占畜产品消费比重呈现出基数大、下降速度快的特点。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占畜产品消费比例由53.82%下降至35.47%,一共下降了18.35%。农村猪肉消费占比由1982年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7.52%,下降2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居民收入和城镇化增长率显著增长,中国畜产品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牛羊肉、禽肉等消费增加,这也使得猪肉消费比重呈下降。

城乡人均牛羊肉消费比重变动较小,城乡间差距变化不大。城镇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占整个畜产品消费比重由1982年的5.73%增加到2018年的6.56%,占比变化微小,仅仅增长了0.83%。农村居民人均牛羊肉消费量占比变化比城镇明显,由1982年的5.83%下降至2018年的4.34%,下降1.49%。

禽肉消费比重上升明显,城乡间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特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规模化程度提高,中国禽肉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增长,城乡居民禽肉消费随之提升。198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禽肉消费占畜产品比重为7.32%和6.67%,2018年城镇和农村占比增长为15.31%和16.53%,城镇增加7.99%,农村增加9.86%,占比大幅增加。图中可以看出,人均禽肉消费比重变化幅度较大,这可能是由于禽流感等禽类疫病爆发所导致的。农村居民人均禽肉消费所占比重变化比城镇平稳许多,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对禽肉的消费需求弹性小于城镇居民。

城镇和农村蛋类消费在畜产品消费中所占比重平稳增加。1982—2002年城乡间差距较大。2002年过后,城乡间人均蛋类消费在畜产品中占比差距逐渐缩,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蛋类消费占比16.87%,农村占17.35%,两者相差不到1%。城镇居民蛋类消费占比最高年度为1997年,达到26.62%,最低年度是2014年,占比16.03%。农村居民蛋类消费所占比例最低年度是1982年,仅占11.67%,最高2000年,农村居民蛋类消费占比达到20.78%(图45)。

图4 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占比

图5 农村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占比

奶类是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最大的畜产品,人均奶类消费也是所有畜产品中占比变化最大的。人均奶类消费城乡差异有3阶段特征。第1阶段(1982—1997)城乡差距在4%~8%;第2阶段(1997—2011)城乡差异最大,2004年城乡相差近24%,2011相差6.66%。2000年左右,牛奶与营销绑定,龙头企业(例如,伊利、蒙牛等)不断扩张规模,产品种类不断涌现,奶类市场迅速增长,城乡奶类消费大量上升。相比于农村,城镇增长速度更快。第3阶段(2011—2018)城乡间差距维持在6%~14%左右(图34)。整体来看,城镇人均奶类消费占比由1982年的14.33%增加到2018年25.78%,增长11%。农村人均奶类消费占比由1982年的5.83%增加到14.62%,增长近8%。

3 研究方法

从历史数据上看,农村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增长速度较快,与城镇居民的畜产品消费量差距逐渐缩小。该文基于以往研究和以上分析,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测度未来城镇化的推进对畜产品消费影响程度。

3.1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IAED)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依据局部均衡理论所构建的,包括多个农业产业的多市场局部均衡模型。该模型涵盖30多种农产品(其中包括10种畜产品),可以用于定量描述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之间的关系,预测发展趋势。该模型基础数据库是各种农产品的历史供需平衡表,基准年是2017年。参数主要包括各种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其数值主要来自于参考文献和估计值。整体框架如下: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由供求关系共同决定价格。供给由产量和进口构成,需求由出口和消费构成。模型中包含多种畜产品消费方式(例如,种用消费、食用消费、饲用消费、损耗及其他),人均食物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收入和价格,该文关注畜产品的食用消费模块。该模型具体方法可以详见《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31]

3.2 模拟方案设计

为研究不同城镇化增长方案下未来畜产品消费情况,该文收集了不同研究机构、不同研究成果中,对人口及城镇化率的预测数据。也根据当前城镇化发展情况(城镇化已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未来城镇化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降低),设计3种模拟方案,对比分析不同城镇化增长速度下畜产品消费趋势。当然,该文模拟只是理想状态下,未考虑大范围疫病及相关冲击情况。为了更准确地预测畜产品消费需求情况,该文依据学术界接受度较高的社会科学院(表1)和联合国(表2)的人口预测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研究中的预测数据(表3),设计了研究的模拟方案。包括城镇化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方案(BASE)、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城镇化高速增长方案(SIM2)。

表1 社会科学院人口预测 ( 亿人 )
模拟方案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总人口
2035年人口高速情景方案 3.74 10.4 14.14
2035年人口中速情景方案 3.75 10.1 13.85
2035年人口低速情景方案 3.77 9.6 13.37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预测数据

表2 联合国人口预测 ( 亿人 )
模拟方案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总人口
2035年人口高速增长情景方案 4.34 10.69 15.03
2035年人口中速增长情景方案 4.14 10.19 14.34
2035年人口低速增长情景方案 3.94 9.7 13.64

数据来源:联合国2017世界人口预测

表3 2035年城镇化率预测
作者文章发表年份2035年城镇化率(%)代表文献
高春亮,魏后凯 2013 68.38~75.37 [32]
陈素平,张乐勤 2015 65.09~70.53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6 72.07
顾朝林,管卫华 2017 70 [34]
乔文怡,李玏 2018 71~73 [35]
联合国 2017 71.11(低) 73.03(中) 74(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相关论文汇总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了3种人口增长的方案,即人口高速增长方案、人口中速增长方案、低速人口增长方案。其中,2035年人口高速增长方案下,城镇化增长率为74%;2035年人口中速增长方案下,城镇化增长率为73%;2035年人口低速增长方案下,城镇化增长率72%。

联合国会定期预测世界人口增长情况,该文列出联合国最新人口预测中的数据(2017世界人口预测):该预测数据包括2035年中国城镇化增长率的高速增长方案、中速增长方案、低速增长方案,该文列出每个方案城镇、农村及总人口预测情况(表2)。2035年联合国预测中国城镇化增长率为71.1%。

该文将当前关于2035年城镇化增长率预测的研究进行整理,发现其2035年城镇化增长率预测与联合国、社科院预测接近,均在70%左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合作发布《世界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中,预测结果也显示:到2028年,全球人均肉类消费量预计将增加到35.1kg。城镇化不变情境下,2035年城镇化率为59.58%;城镇化低速增长情景下,203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1%;城镇化高速增长情境下,2035年城镇化率达到75%,具体情况如表4

表4 研究模拟方案设计 ( 亿人,% )
研究指标期初BASESIM1SIM2
2018203520352035
城镇人口 8.31 9.82 9.82 10.52
农村人口 5.64 4.21 4.21 3.51
总人口 13.95 14.03 14.03 14.03
城镇化率 59.58 59.58 71 75

注:  数据来源:根据表1、表2、表3预测数计算

4 结果与敏感性分析

4.1 结果分析

由于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增速放缓,所以该研究以城镇化率低速增长方案为例,详细分析2018—2035年畜产品消费量与消费结构变化。不同消费增长方案下,居民畜产品消费总量以及人均消费量变化是不一样的。由于总体消费量与人均消费量的消费趋势差别不大,所以主要分析城镇化率低速增长时,全国人均畜产品消费变化情况。

从消费量增长速度上看,在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下,全国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保持增长,不同畜产品增长趋势有所区别。畜产品消费量由2018年的8 009万t增长到2035年的1.117 7亿t。禽肉的消费增速是肉类中增速最快的畜产品,年均增速达3.3%;奶类年均增速2.7%,牛羊肉年均增长率也达2%,蛋类年均增长1.5%。从消费结构上看,随着城镇化推进,中国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将更加合理化、健康化发展。生猪的饲料转化率超过3∶1,肉鸡、肉鸭的饲料转化率不到2∶1。脂肪和能量含量较高的猪肉在畜产品消费中占比下降,而拥有更高生产效率,且更为环境友好的禽肉消费比重上升。富含微量元素的奶类人均消费增长最为可观,2018年的1 754万t增加到2035年的2 753万t。虽然猪肉在畜产品中呈下降趋势,但从2018—2035年来看,猪肉依旧是畜产品中消费占比最大的产品,由39.6%下降到2035年34.4%。禽肉占畜产品消费比例由2018年的15.8%增加到2035年的19.7%,年均增速可达3.34%。蛋类年均增长1.48%。奶类占畜产品消费比例由21.9%增加到24.6%。

图6 2018—2035年全国居民畜产品消费总量

不同城镇化增长方案下畜产品消费趋势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城镇化增长率越高,畜产品消费量增加越明显。如表5所示,不同模拟方案对畜产品消费影响有所差异。2035年畜产品的食用需求量由低到高排序,分别是城镇化率保持不变的方案(BASE)、城镇化率低速增长方案(SIM1)、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基准方案(SIM2)。其中,2035年城镇化率低速增长的方案(SIM1)比城镇化率保持不变的方案(BASE)畜产品消费量多741.28万t;2035年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方案(SIM2)比城镇化率保持不变的方案(BASE)畜产品消费量多945.24万t。

表5 联合国预测的GDP在不同城镇化方案下畜产品消费量 ( kg )
模拟方案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畜产品
BASE 3 658.5 612.6 2 028.3 1 650.2 2 486.1 10 435.8
SIM1 3 820.9 659.7 2 210.45 1 732.1 2 753.8 11 177.0
SIM2 3 857.2 672.6 2 263.3 1 751.8 2 836.0 11 380.9
比基期变化(%)
SIM1 4.44 7.68 8.98 4.96 10.77 7.10
SIM2 5.43 9.80 11.59 6.15 14.08 9.06

注:  数据来源:模拟结果

图7 城乡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量变化

不同城镇化程度对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奶类等畜产品的消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根据模拟方案结果可以看出,2035年城镇化增长率不变方案(BASE)下,猪肉的消费量比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的少162.4万t,比2035年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方案(SIM2)少198.7万t;低速方案(SIM1)比高速方案(SIM2)少36.28万t。在肉类中,牛羊肉的消费量在不同城镇化增长情境下变化较大,城镇化率保持不变方案(BASE)比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少47万t。城镇化率低速增长时,牛羊肉消费量比基期(BASE)增长了7.7%;城镇化率高速增长时,牛羊肉消费量比基期(BASE)增长9.8%。禽肉是肉类中增速最快的畜产品,但其消费量在两种方案下变化并非最明显,城镇化保持不变方案(BASE)下,禽肉消费增加量比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少182.17万t,累计减少9.0%;比城镇化高速增长方案(SIM2)少235万t,累计减少11.6%。2035年蛋类消费量的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比城镇化保持不变方案(BASE)高出81.89万t,城镇化效果为5.0%;比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方案(SIM2)少19.7万t,比城镇化率保持不变方案(BASE)增加6.2%。在2035年畜产品消费量预测中,奶类消费量在不同城镇化程度下变化最明显。奶类消费量的城镇化低速增长方案(SIM1),比城镇化保持不变方案(BASE)高出267.8万t,变化10%;比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方案(SIM2)少82.17万t,比城镇化率保持不变(BASE)情境下增加14.1%。

4.2 敏感性分析

以上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的增长畜产品消费会有所增加,且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越快,畜产品消费量越多。当前国内研究发现,GDP增长对畜产品消费也存在一定影响。为验证不同GDP增长率变化,是否能影响城镇化对畜产品消费的促进作用,而采用不同的GDP增长率预测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如表5所示,在社科院GDP预测方案下,随着城镇化的提高,畜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2035年预计畜产品消费将增加10 435.7万t到111 381万t之间。如表6所示,在CEPII的GDP预测增长方案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2035年畜产品消费量将达到10 456万~11 401万t。由此可知,无论GDP增加多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畜产品消费量可能不同,但增加的趋势是不变的。所以,城镇化对畜产品消费增长有推动作用的结论是成立的。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即便改变GDP增长速度,畜产品消费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关于城镇化对畜产品消费结构影响相关结论也是正确的。

表6 CEPII预测GDP在不同城镇化方案下畜产品消费量 ( kg )
模拟方案猪肉牛羊肉禽肉蛋类畜产品
BASE 3 678.8 632.9 2 048.6 1 670.5 2 506.3 10 456.0
SIM1 3 841.2 679.9 2 230.8 1 752.4 2 774.1 11 197.3
SIM2 3 877.5 692.9 2 283.6 1 772.1 2 856.3 11 401.3
比基期变化(%)
SIM1 4.41 7.43 8.89 4.90 10.68 7.09
SIM2 5.40 9.48 11.47 6.08 13.96 9.04

注:  数据来源:模型结果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总结1982—2018年畜产品消费特征,关注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以此分析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情况。并通过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设立3个模拟方案,即城镇化率保持不变的方案(BASE)、城镇化率低速增长方案(SIM1)、城镇化率高速增长的方案(SIM2)。根据不同城镇化率的模拟方案,对比分析城乡居民各类畜产品消费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的推进对城乡居民人均畜产品消费增长有稳定的、正向的拉动作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畜产品消费差距也会逐渐缩小。具体地,从畜产品消费增长量上看,整体畜产品消费将稳步增长。从增速上看,由快到慢分别为禽肉、奶类、蛋类、牛羊肉、猪肉。虽然,未来猪肉在畜产品中占比减少,但仍旧是畜产品中消费量最多的畜产品。未来,禽肉的增速或超过奶类,成为畜产品中增速最快的产品。随着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农村人口比例减少,我国畜产品消费量总体皆呈现出增长趋势,城镇化增长速度较快方案比增速较慢的增长方案畜产品消费量要多。也就是说,城镇化的推进与畜产品消费增长存在一定联系。从城乡角度看,未来,城镇居民畜产品消费量要多于农村居民,但农村畜产品消费增长速度快于城镇。

基于上述结论,该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猪养殖就可以依据饲料优先原则,围绕着主产区来布局;牛羊养殖则需考虑草场、牧场等资源,围绕优势地区进行布局;禽类养殖(禽肉和蛋类)及生鲜肉类,应该主要考虑市场需求,围绕集散和消费中心,采用多点式的禽类养殖场布局。创建与生产主体相对接的途径,及时了解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生产主体的需[

36]。由于未来奶类和禽肉会是畜产品中增速最快的两类,所以,调整农村土地关系,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促进规模经营(尤其禽类、奶牛的集约化经营),是面对大量需求的可行之[37-38]

(2)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冷链与基础设施建设。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有助于稳定价格与消[

39]。市场信息采集工作应设立专业部门及时跟进,尤其可以关注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使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创新畜产品消费方[40]。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引导相关主体打造由县到乡,最后再到村的三级网络和冷链物流系统,并给予政策支持。对屠宰、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建立畜产品消费量检测系统,完善国内畜产品消费统计数据库,强化预警体系的及时性、前瞻性。

(3)完善消费需求引导政策,优化支持政策体系。通过引导合理消费观念、关注城乡居民的饮食消费新趋势(例如抖音、微博等平台)、创新畜产品的消费方式等,满足居民个性化、特色化需求,使消费者形成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畜产品消费观念。值得一提的是,质量安全相关的应急专业化队伍、健全的都市圈建设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有其独特作用。例如,2020 年的畜牧业就面临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这两座大山。在双疫情下,政府建立信息畅通、跨区联防联控相关应急处置网络不仅有助于提高畜产品配送速度,也有助于减少长途带来的损耗。

参考文献

1

刘守英, 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管理世界, 2018, 34(10): 128-146, 232. [百度学术

2

谢志扬.我国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和变化以及发展趋势.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5): 339-342. [百度学术

3

黄季焜.全球背景下中国未来农牧业发展和政策趋势.兽医导刊, 2019(1): 10-11. [百度学术

4

何兴邦.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城市问题, 2019 (1): 4-13. [百度学术

5

彭超, 刘合光.“十四五”时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形势、问题与对策.改革, 2020(2): 20-29. [百度学术

6

杨域. 山东省居民畜产品消费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济南: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百度学术

7

辛翔飞, 张怡, 王济民.我国畜产品消费: 现状、影响因素及趋势判断.农业经济问题, 2015, 3610): 77-85, 112. [百度学术

8

唐步龙, 张前前.畜产品消费的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1): 72-75. [百度学术

9

Henderson J. Growth of China’s medium- size cities. Brookings-wharton papers on urban affairs, 2005. [百度学术

10

姚丽芬, 刘爱英, 龙如银.基于中国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间均衡关系之验证.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0, 30(12): 80-84. [百度学术

11

卢艳平, 肖海峰.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特征及趋势判断——基于双对数线性支出模型和LA/AIDS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0, 25(1): 180-190. [百度学术

12

刘源, 尹亚斌, 何洋.畜牧业经济与畜产品消费趋势分析.中国畜牧业, 2019(23): 16-17. [百度学术

13

银路.居民消费收入及其增长的数量分析.经济研究, 1986(5): 68-73. [百度学术

14

顾海兵.我国居民消费的特点与函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87(12): 15-20, 58. [百度学术

15

臧旭恒, 孙文祥.城乡居民消费结构: 基于ELES模型和AIDS模型的比较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 122-126. [百度学术

16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中国社会科学, 2009(2): 68-82, 205-206. [百度学术

17

臧旭恒, 李燕桥.消费信贷、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基于2004—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经济学动态, 2012(2): 61-66. [百度学术

18

贾晓芳, 李丹, 黄锐.湖南省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实证研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1): 77-83. [百度学术

19

李宁, 张瑞荣.内蒙古地区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需求研究.财经理论研究, 2013(4): 59-65. [百度学术

20

徐琛卓.基于组合模型的我国畜产品消费量预测[硕士论文].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百度学术

21

刘鹏举, 马云倩, 郭燕枝.基于LASSO方法的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影响因素探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8): 213-219. [百度学术

22

Shayan P, Al-taghlubee D, Misaghi A. et al. An innovative reverse line blot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nimal species in food. Eur Food Res Technol, 2018, 244: 1711-1717. [百度学术

23

Nyamizi B, Joyce K, Theresia J, et al. Does homestead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ownership contribute to consumption of animal source foods? A pre-intervention assessment of rural farming communities in Tanzania. Scientific African, 2019, 12: e00252. [百度学术

24

Goolsbee, AustanMicroeconomics & Econportal Access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14: 645-679. [百度学术

25

王益文.我国居民肉类消费碳足迹研究[硕士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百度学术

26

Giancarlo M, Meilke K D. Modeling the pattern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U.S. Meat Demand. 1989, 71(2): 253-261. [百度学术

27

同海梅, 梁凡, 陆迁.基于AIDS模型的陕西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6): 996-1000. [百度学术

28

孙振.中国肉类局部均衡模型研究[博士后论文].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百度学术

29

马云倩, 王秀丽, 孙君茂, .基于LASSO方法的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2017, 44(10): 141-147. [百度学术

30

许菲, 白军飞, 张彩萍.中国城市居民肉类消费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基于一致的Two-stepQUAIDS模型研究.农业技术经济, 2018(8): 4-16. [百度学术

3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8.经济研究参考, 2018(64): 2. [百度学术

32

高春亮,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趋势预测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13, 35(4): 85-90, 127. [百度学术

33

陈素平, 张乐勤, 许信旺.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城镇化演进阶段特征及趋势探析.干旱区地理, 2015, 38(2): 384-390. [百度学术

34

顾朝林, 管卫华, 刘合林.中国城镇化2050: SD模型与过程模拟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7, 47(7): 818-832. [百度学术

35

乔文怡, 李玏, 管卫华, . 2016—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经济地理, 2018, 38(2): 51-58. [百度学术

36

王怡然, 孙芳, 丁玎.京津冀区域冀北地区“粮改饲”结构调整效益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1): 158-165. [百度学术

37

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经济问题, 2018(1): 14-20. [百度学术

38

刘合光, 朱伟林.中国农业农村改革成就、挑战与未来思路——中国农村改革40年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学术报告会会议综述.农业经济问题, 2019(2): 4-8. [百度学术

39

王国刚, 刘合光, 钱静斐, . 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迁及其影响效应.地理研究, 2017, 36(6): 1081-1090. [百度学术

40

汤路昀, 祁春节.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与空间市场整合——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证据.(2020-03-13)[2020-04-16].http: //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00313.1710.004.html. [百度学术

41

田世英, 王剑.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展望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2): 141-146.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