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我国重大农业科研设施项目空间布局研究

  • 严斌 1
  • 陈宝瑞 2
  • 申格 2
  • 邹金秋 2
1.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北京 100081;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 F207S210.1S601.9

最近更新:2022-01-27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1121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战略提出以后,国家科技战略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地位与意义愈发凸显。开展农业科研工作除了需要优秀人才以外,还要依靠良好的科研设施设备。因此作为农业大国,需要构建与我国农业主战场以及农业科研攻关方向相契合的农业科研环境,对我国重大农业科研设施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并科学布局,以达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方法

文章通过收集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主要农作物生产分布数据、主要畜禽及水产品生产分布、国内各类农业科研单位空间分布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现有国家投资建成的农业科研设施资源底数等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重大农业科研设施需求,在科学布局原则和目标驱动下,采用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现有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情况,并提出未来我国新增重大科研设施项目的空间布局方案。

结果

现有科研资源底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重大科研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初步建立了与农业生产分布基本吻合的科研单位和设施分布,但也存在历史遗留布局问题;面向未来农业科研需求,需要加快部署一批重大科研设施项目,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国之重器,支撑现代农业技术突破及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

结论

统筹考虑“十四五”期间我国重大农业科研设施项目,形成科学的空间规划,并要落实保障项目实施的制度。

0 引言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要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

1-2]。要保证粮食安全,除了确保耕地红线数量外,更重要的是藏粮于技,要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率和水平,实现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增[3-4]

当前,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应对国际竞争等农业发展需求下,对农业科技在节本、高效、智能、绿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

5-7]。但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依赖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和打造发展新引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8-9]

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除了优秀科研人才、充足的科研经费外,还要有良好的农业科研设施条件作为支撑,尤其是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

10-11]。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设施建设还有许多不足,包括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不足、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不到位、现有装备条件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全球化竞争格局中影响力还不够[11]。因此急需加强重大农业科研设施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11]

面向2025年,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要夯实基础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资源替代、拓展农业领域,不断提升原始自主创能力,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12]。目前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包括动植物种质资源、高产高效、灾害发生防控机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取得一批原创重大成果,提升了原始自主创新能力,为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持续发展动[13]。此外一些重大关键技术瓶颈取得突破,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加快实现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并将多技术系统集成创新转[14-16];二是不断取得一些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从根本上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实现农业产业技术升级,提升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15-16]

依据“十四五”规划要求,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中长期条件建设规划(2017—2025年)》修编,并开展我国重大农业科研条件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主要任务包括3部分。一是摸清我国现有农业生产、科研条件、农业科研设施等资源底数和农业种养业现状和农业资源环境本底状况。二是制定农业网格状学科分类体系。按照产业属性和产业链条“横纵交叉”开展学科布局,初步将农业的“横”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信息四方面,将产业链条的“纵”划分为种业、耕地(水域)、肥料(饲料)、植保(防疫)、农牧渔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技术支撑等8个环节,厘清农业科研攻关方向。三是制定农业重大科研设施布局规则,并针对2020—2025年初步拟定的农业科研条件建设项目开展空间布局。文章开展我国重大农业科研设施项目空间布局相关研究,可为农业农村部科学决策相关项目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1 研究数据及来源

该研究收集了我国农业主要产业的空间分布图件、多年生产的数量统计资料、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优势农产品布局分区以及其他单项及综合农业发展分区图,用以摸清我国农业生产现状资源底数。同时,收集了我国农业科研体系中科研单位、实验基地和观测台站等科研设施资源分布的数量、性质及其拥有的土地资源分布图,以空间图件的形式展现其空间分布,用以摸清我国现有农业科研设施及条件的资源底数。该文所用数据基本情况及作用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所用数据清单
序号数据名称数据作用现有数据资料情况描述数据源
1 我国农业综合分区图 制定我国各产业主产区 含历史和最新农业分区 农业农村部
2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利用该数据框定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数据覆盖全国 农业农村部
3 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 利用该数据框定我国农业主产区及发展方向 2013年原农业部发布,数据覆盖全国 农业农村部
4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 制定农业功能分区,指明农业发展发展方向 2018年数据,覆盖全国 中国科学院
5 农业部其他农业功能布局政策与相关文件 根据分析需要开展收集 数据覆盖全国
6 农业农村部下属事业科研单位 摸清楚科研设施资源数量、分布、性质等 包括分布图、相关文字说明 农业农村部
7 农业农村部下属重点实验室、学科群 摸清楚实验室及农业科研学科建设现状 包括名称,位置及相关说明
8 农业农村部观测台站和试验基地 摸清楚观测站及试验基地分布规律 包括台站与基地名称、分布及文字说明 农业农村部
9 近15年及未来5年有关农业科研设施条件项目 摸清楚农业科研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便于确定和设立农业科研设施空间分布 与现有科研单位及科研设施进行空间关联,并完成未来5年科研设施项目空间布局 农业农村部

2 研究方法及资料处理

2.1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采用交差分析与定量空间规划方法。交叉分析是利用各作物主产区对科研单位的需求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同时利用科研单位所在地位中心,以一定辐射半径分析各科研单位覆盖的主产区,通过对科研单位的需求以及科研单位功能覆盖的实际情况进行交差分析,评价现有科研单位分布是否科学,得出需要增设或者迁移科研单位的具体情况。在全面摸清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农业资源环境本底状况和现有各类科研单位、观测台站及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条件底数的基础上,分析现有农业生产家底、科研单位及土地资源家底、现有科研设施家底和科研需求四者的关系,利用学科分类体系对比分析,总结“四横八纵”布局规律及问题。同时,以我国农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等为依据,结合直属单位中长期基本条件能力建设规划和有关行业建设规划,按照行业属性和产业链条“横纵交叉”开展农业学科布局及农业科研重大科研设施布局,最终形成我国农业科研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技术路线和步骤如图1

图1 科研单位重大科研设施布局规划技术路线

2.2 关键资料处理

2.2.1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家底资源收集及分析

(1)利用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遥感数据,提取我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主产区的分布图,摸清空间分布规律;

(2)利用畜牧养殖重点县及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分布点、水产业重点发展区及龙头企业基地分布点、农业农业部确定的种业重点县、优势农产品县、地理标志县、产粮大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一二三产融合园、数字农业试点县、绿色发展示范县等资料,进一步明晰我国农业行业及产业链发展重点区域;

(3)结合我国农业综合区划图、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图、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图、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专项区划图,分析我国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及相关农业政策,确定各生产对象的未来重点发展布局;

(4)分产业、分对象绘制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分布图,绘制一系列农业生产现状分布图及功能分区图。

2.2.2 现有科研条件和设施资源底数清查

(1)收集农业农村部直属科研单位及设立的实验室、观测台站和试验基地等,以及各单位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及重大科研设施设备分布数据;

(2)收集2005—2020年农业农村部建设的重大条件建设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性质、承担单位、建设地点,建设年限、建设内容、总投资、建设效益等资料,并按照网格状学科分类体系进行标准化整理与分类分析;

(3)将以上收集到的资料空间化,通过学科分类体系、建设单位、建设地点等属性进行数据关联分析;

(4)按照学科分类体系,将现有农业产业分布图、现有科研单位及基地和土地资源、现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者分别叠加或者综合叠加制图,形成一系列空间分布图件。

2.2.3 总结现有科研单位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布局规律

(1)按照农业学科分类体系,开展现有科研单位、台站基地、土地资源、重大科研设施设备等与农业产业生产布局分析,包括涵盖范围分析、现有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利用分析等,并总结科研单位分布规律和不足;

(2)按照学科分类体系,开展现有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匹配性分析,包括空间范围匹配、学科及产业链匹配等,总结现有项目设置与分布规律;

(3)开展现有科研单位及科研设施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之间的匹配性及协调性分析,利用每个科研资源站点涵盖一定范围的空间缓冲分析方法以及专家论证法,综合考虑科研资源站点相关性质,分析科研资源站点分布是否与农业生产现状分布相符、科研单位性质和功能是否满足生产区的需求、站点分布是否均匀、是否涵盖主产区、是否重复或者密集设置等问题、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性质是否重叠等问题;

(4)以图件配文字的形式说明各现有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设施及项目)分布可能存在的问题。

2.2.4 制定农业重大科研设施布局规则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的规则、存在的问题总结,制定农业重大科研设施布局规则,包括布局原则、布局思路以及布局实施的步骤,并综合考虑研发相关的布局决策分析系统。

2.2.5 未来重大科研设施资源布局

依据专家论证后制定的未来重大科研设施资源布局规则,在相关决策系统的支持下,依据修编后《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中长期条件建设规划(2017—2025年)》规划,开展2020—2025年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并提出相关布局建议。

3 研究结果

3.1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分布规律

通过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和统计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系统摸清和绘制了我国主要粮经作物种植分布区、主要畜牧和水产养殖分布区、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2017年以来批准创建的15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布图和310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分布图。通过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及各品种单项区划比较,按照属地与就近原则,明晰了我国主要农业生产特征和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为便于开展科研单位及其重大设施条件项目建设地点布局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其中我国主要作物种植区分布范围如图2所示。主要作物中,玉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南、西北;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以及东北3省;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春小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大豆则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山东。

图2 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区域

3.2 科研设施条件项目设置及建设成效

该文通过分析2002—2019年农业农村部科研实施条件建设项目信息,初步收集到446个项目信息。项目与产业属性和产业链条“横纵交叉”的分布规律如图3所示。这些基本投资建设项目中,建设内容基本涵盖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产业链条。按照行业属性划分,种植业相关项目275个,占比59.27%;畜牧业和渔业分别为92个和79个,占比19.83%和17.03%。按照产业链条划分,现代种业项目171个,占比36.85%,种植业中种业项目125个,占种业项目的73.10%,占总项目的26.94%。

图3 各产业及其产业链环节中的项目数统计

按照项目建设地点,将以上项目落实到空间分布图上,绘制了农业农村部科研设施条件建设项目分布图,见图4。从图4可以初步看出主要科研设施条件项目建设与对应的农业主产区基本相吻合,科研设施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相对科学,基本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格局,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也存在少量单位集聚,分布不均,与相对应的主产区距离较远,造成实验成本高、科研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比如我国棉花主产区主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布局在河南省安阳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布局在北京海淀区,集中了大部分实力强大的研究所和相关实验室等,而北京并非主要作物的主产区。

图4 2002—2019年农业农村部科研设施条件建设项目分布

3.3 农业科研体系及设施条件建设成效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涵盖国家、省、市三级的农业科研机构,设置有农业农村部直属的3大院,及省市级农业科学院,并根据学科分类建有相对齐全的科研所。为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还建设了贯通国家、省、市、县、乡5级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体系则建设了学科专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涉农高等院校。

农业农村部共设置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大科研院在内的36个直属单位,开展农业科研和教育及相关服务工作。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36个直属机构,9个共建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4个单位,与地方共建5个研究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设有16个科研和附属机构。科研单位学科配置齐全,建设了众多的学科群,配置建有观测站和实验基地,除了北京和海南集中分布外,分布在全国各农业主产区、涵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农业农村部直属三大科研院下属单位及基地分布图见图5

图5 农业农村部直属三大科研院单位及基地分布

通过近20年的科研实施条件建设,农业农村部直属科研单位初步具备了开展先进科学研究和试验的条件:有基本的办公场所、试验和观测站点基地、科研单位有固定的土地资产和科研设施设备和有良好的科学数据资源和种质资源等。例如我国种业资源库建设方面,已经建成长期库和复份库各1座和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及205个原生境保护点的规模,并建成了能收藏种子资源52万份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且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以上科研设施条件可以支撑大部分科研工作业务化运转,大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产出,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竞争力,有效服务于我国“三农”建设。

3.4 “十四五”农业科研条件建设项目布局

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历史最好的机遇。当前,“十四五”规划正在编制中,务必根据新形式、新需求,围绕“四化同步”总要求,立足直属单位职能定位,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资源区划为依据,结合直属单位中长期基本条件能力建设规划和有关行业建设规划,科学定位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学校的功能和职能分工。此外,切实改善基础保障条件,促进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条件能力建设均衡发展,推动建立结构合理、体系完整、协同高效的重大科研设施布局,为指导直属科研单位有序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提供依据,为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的新需求,坚持农业主产区、农业生态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据最新修编的《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中长期条件建设规划(2017—2025年)》,科学布局科研设施条件建设项目。经过多方论证,2020—2025年农业农村部拟开展351个条件建设项目,其中:现代种业提升能力建设项目31个,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项目28个,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项目83个,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项目178个,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24个,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项目7个。根据该文分析的相关规律和问题,在科学空间规划原则指导下,初步布局结果如图6

图6 2020—2025年农业农村部拟开展科研条件建设项目布局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综合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主产区对农业科技需求、未来农业技术发展需求及在主产区与现有农业科研单位分布配合度表明,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布局基本合理,绝大部分单位都分布在产业的主产区和涵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依托这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展的科研设施条件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相对科学,基本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格局,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但也存在少量单位集聚分布不均、与相对应的主产区距离较远等问题,造成实验成本高、科研设备利用率低。

4.2 建议

为了落实规划的相关项目建设,该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部门、各地方协同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抓好分解和落实重大任务;加强部门之间协调,统筹资源,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围绕科技扶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重大科技需求,完善部省多层次合作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联动、产业链布局和区域布局协调的创新发展格[

17-18];落实项目单位主体责任,统筹谋划项目实施,制定项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和预期效益。

(2)创新建设机制。需结合学科、区域、产业开展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功能任务明确、定位层次清晰的农业科研单位及观测实验站和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间互补推进,并进行全链创新设 [

17-18];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共建农业科研设施,提高各单位、基地与观测台站等的科研设施条件在区域、学科间配置,优先配置急需科研设施;充分发挥市场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导向作用,推动重大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示范应用,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融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机结合机制;加大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分配有目标的向相关科研单位倾斜;发挥科研单位已有的先进科研设施在推广中的作用,逐步建立涵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校和社会力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探索建立设施装备共享网络管理平台,率先在科研院校内部实现设施装备开放共享,并逐步拓展到全社会共用共享;加强设施装备建设维护与管理共享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协调持续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设施装备资源利用率。

(3)完善投入机制。构建中央财政主导和地方财政辅助的多元化重大农业科研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发挥中央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并鼓励地方财政提供必要的基本费用保证,确保足额落实规划内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和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

支持农业科研院校自主布局科研项目,调整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引导农业科技资源向新要求、新方向聚集,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扩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科研机构绩效拨款制度。

(4)强化人才队伍。加强规划实施培训,培养懂建设、知科技、会管理、善沟通的综合型人才,为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奠定专业人才基础;加强人员交流,及时分享经验并总结,取长补短;培养一支专业的科研设施设备管理、维护队伍,促进设施设备等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5)加强监测评估。健全覆盖规划项目建设与管理全过程的监测制度体系,对规划实行动态监管和重点项目稽查制度,及时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原因,并根据新需求新变化,对规划指标和任务部署适时进行调整;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021. http: //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百度学术

2

方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中国粮食经济, 2020(6): 48-52. [百度学术

3

汪辉. 农业科技70年: 从“靠天吃饭”到“藏粮于技”. 农经, 2019 (10): 36-41. [百度学术

4

李杰, 杨洪建, 蒋小忠. 强化科技创新 实现藏粮于技. 江苏农村经济, 2017 (1): 34-35. [百度学术

5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2015. http: //www.moa.gov.cn/ztzl/mywrfz/gzgh/201509/t20150914_4827900.htm. [百度学术

6

尹昌斌, 李福夺, 王术, .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 1-6. [百度学术

7

于法稳.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2018(5): 19-34 [百度学术

8

张力. 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探讨. 现代农业科技, 2019 (13): 214-216. [百度学术

9

申格, 吴文斌, 史云, . 我国智慧农业研究和应用最新进展分析. 中国农业信息, 2018, 30(2): 1-14. [百度学术

10

方松, 田枭艺, 夏耀西. 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条件资源分析及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管理, 2019, 38(3): 39-41, 92. [百度学术

11

农业农村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 (2016-12-01)[2020-11-20]. http: //www.moa.gov.cn/gk/ghjh_1/201612/t20161206_5400224.htm. [百度学术

12

柴国生. 科技精准供给驱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必然与现实路径. 科学管理研究, 2021, 39(1): 132-141. [百度学术

13

农业农村部.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 (2019-09-30)[2020-12-20]. http: //www.moa.gov.cn/gk/ghjh_1/201809/t20180930_6159733.htm. [百度学术

14

农业农村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2020-01-20)[2020-11-20]. http: //www.moa.gov.cn/gk/ghjh_1/202001/t20200120_6336316.htm. [百度学术

15

国务院.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2016-10-17)[2020-12-20]. 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0/20/content_5122217.htm. [百度学术

16

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8-09-26)[2020-12-20].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12675462648613797&wfr=spider&for=pc. [百度学术

17

“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18): 15-27, 29. [百度学术

18

王雯慧. 让创新驱动在农业农村落地生根——解读《“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中国农村科技, 2017(7): 40-43.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