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
①参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单方面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土地撂荒、村庄衰败等问题日益突出,更加凸显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关于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及逻辑关
实证层面的文献大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设计指标体系,从不同层面测度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例如,贾晋、牛文浩、闫周府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及不足:一是指标体系的不同,学者们在一级指标的设置上已达成共识,大多是基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依据,但是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指标未能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要求。二是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的均有所涉及,但大多基于截面数据进行的研究,从时空维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较少。三是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从定量赋权的方法延伸至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方法在评价截面数据时较为客观,但对于面板数据的评价来说会忽略时空维度上的对比,造成不同年份权重不一致问题。因此,文章结合中央政策文件及现有的文献资料,在充分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并基于2014—2019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面板数据,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评价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该方法不仅能够横向分析指标之间相对于测算目标的重要程度,而且可以从纵向上拉开被测算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能够深层次考虑各个测算对象在研究期内的权重,从而使测算结果更加科学合
该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指标体系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思想,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涵盖到各个维度的具体指标中。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全部采用平均、比例和比值数据,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5个维度选取36个具体指标(
系统层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释义 | 属性 |
---|---|---|---|---|
产业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t/h | 土地生产能力 | + |
兴旺 | 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 粮食安全 | + | |
农业产出效率 |
土地生产率(万元/h | 土地产出效率 | + | |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劳动力产出效率 | + | ||
农业生产现代化 |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kW/h | 农业机械化化水平 | + | |
有效灌溉面积占比(%) | 农业水利化水平 | + | ||
产业体系建设 |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 养殖业发展水平 | + | |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农业总产值为1) | 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 + | ||
农业支持力度 | 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增加值比重(%) | 农业投资力度 | + | |
农业保险深度(%) | 农业抗风险能力 | + | ||
生态 | 自然环境宜居 |
化肥施用强度(kg/h | 农业污染状况 | - |
宜居 |
农药施用强度(kg/h | 同上 | - | |
森林覆盖率(%) | 绿化状况 | + | ||
人居环境宜居 | 村庄道路硬化率(%) | 农村道路状况 | + | |
卫生厕所普及率(%) | 厕所革命 | + | ||
自来水普及率(%) | 安全饮水 | + | ||
燃气普及率(%) | 清洁能源使用情况 | + | ||
社会环境宜居 | 农村每万人拥有养老机构数量(所) | 农村养老设施状况 | + | |
平均每千农村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 | 农村医疗水平 | + | ||
乡风 | 公共文化水平 | 农村每万人口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个) | 公共文化发展水平 | + |
文明 | 公共教育水平 | 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 农村教育质量 | + |
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 同上 | + | ||
农村居民文化素养 |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总支出比重(%) | 农民文娱生活状况 | + | |
农村居民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 | 农民整体文化素养 | + | ||
治理 | 基层治理水平 | 村委会成员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 | 村干部文化水平 | + |
有效 | 主任、书记“一肩挑”占比(%) | 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 + | |
基层治理效果 |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农村服务设施状况 | + |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 | 表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 - | ||
生活 |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民收入水平 | + |
富裕 |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 农民消费水平 | + |
食品烟酒支出占比(%) | 农村恩格尔系数 | - | ||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
人均住宅面积( | 农民住房水平 | + | |
每百户拥有汽车数量(辆) | 农民生活质量 | + | ||
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台) | 同上 | + | ||
城乡协调发展 |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 |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 - | |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居民=1) | 同上 | - |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兴旺的先决条件,考虑到我国各地农业主体功能各不相同,选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代表各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讲,产业兴旺的主要标志就是通过不断提升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选择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代表农业产出效率,其中,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用地面积、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农业现代化体现了农业技术的革新,现代化的农业一定是高效、高质量和高回报的,因此,选择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分别代表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农村产业体系是未来产业兴旺的重点任务,选择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代表农村产业体系建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硬环境,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自然环境宜居、人居环境宜居、社会环境宜居。因此,选择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森林覆盖率代表农村自然环境宜居;选择村庄硬化道路长度占比、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代表农村人居环境宜居,主要体现在农村道路、厕所革命、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选择每万农村人口拥有养老机构数量、农村每千人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代表农村社会环境宜居。
乡风文明体现了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要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为基础,因此,从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和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三方面衡量。用农村每万人口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代表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表征农村公共教育水平;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支出比重、农村居民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代表农民文化素养。
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提供制度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处在乡村建设的第一线,其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从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效果两方面选择具体指标。用村委会成员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村委会主任和书记“一肩挑”占比代表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用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比代表治理效果。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解决了困扰我国千百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生活富裕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更要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该文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城乡协调四方面选取具体指标,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食品烟酒支出占比代表消费水平;用人均住宅面积、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代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代表城乡协调发展程度。
研究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保险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地方统计年鉴,其中,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另外限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14—2019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数据进行研究。
另外,按照以下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1) |
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各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由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传统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多适用于截面数据的静态测算,在评价面板数据时会出现不同年份权重不一致的问题,而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我国各地不同年度乡村振兴水平进行动态测算可解决不同年份权重不一致的问题。假定有n个地区,每个地区均有m个用于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的指标,k个测算年度。先对各地m个指标在不同年度的面板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参见
(2) |
(3) |
(4) |
由于特征向量有可能出现负值,而权重向量不为负,此时可由以下规划问题确定为:
(5) |
采用泰尔指数测度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
(6) |
将各地划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可得分组数据的泰尔指数,并且可以进一步用于测量区域间和区域内乡村振兴水平差异。
(7) |
(8) |
(9) |
进一步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区域内和区域间泰尔指数的贡献率:
(10) |
(11) |
, | (12) |

图1 2014年和2019年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平均增速变化趋势

图2 2014—2019年东、中、西部乡村振兴子系统演变趋势
从
为了进一步测度我国乡村振兴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大小和来源,表3显示了2014—2019年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的泰尔指数和贡献率,从泰尔指数的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但这种差异呈逐年缩小态势。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泰尔指数也在不断缩小,其中,区域间的泰尔指数从2014年的0.013 0下降到2019年的0.005 5,年均下降15.26%,区域内的泰尔指数从2014年的0.011 0下降到2019年的0.004 1,年均下降17.06%,区域间泰尔指数始终大于区域内泰尔指数,其贡献率也大于后者,说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
年份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
总体 | 0.024 0 | 0.020 0 | 0.020 1 | 0.016 0 | 0.011 3 | 0.009 6 |
区域间 | 0.013 0 | 0.011 3 | 0.011 6 | 0.009 3 | 0.006 9 | 0.005 5 |
(54.04) | (56.48) | (57.89) | (57.83) | (61.29) | (57.09) | |
区域内 | 0.011 0 | 0.008 7 | 0.008 5 | 0.006 8 | 0.004 4 | 0.004 1 |
(45.96) | (43.52) | (42.11) | (42.17) | (38.71) | (42.91) | |
东部 | 0.017 0 | 0.015 0 | 0.013 6 | 0.010 9 | 0.007 2 | 0.007 1 |
(31.12) | (32.64) | (29.55) | (32.09) | (26.79) | (30.71) | |
中部 | 0.003 0 | 0.002 0 | 0.002 2 | 0.001 7 | 0.001 0 | 0.001 5 |
(3.20) | (2.57) | (2.79) | (1.45) | (2.32) | (3.96) | |
西部 | 0.009 3 | 0.005 4 | 0.006 4 | 0.005 2 | 0.003 4 | 0.002 4 |
(11.63) | (8.30) | (9.77) | (8.37) | (9.60) | (8.24) |
注: 括号内为贡献率
从三大区域的发展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其泰尔指数由2014年的0.0170下降到2019年的0.007 1,年均下降约15.25%,其贡献率也大于中西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2014—2019年泰尔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约21.23%,其贡献率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小,2014—2019年波动较小,年均下降约7.45%,其贡献率也较小;这说明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差异是区域内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综合来看,区域间发展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为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发展差异是区域内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协同发展策略非常必要,不仅要从区域层面补短板,同时也要兼顾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
该文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了动态测算,并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来源,研究发现如下。
(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差异明显,但总体发展趋势向好。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部地区一般,西部地区较差。
(2)三大区域子系统发展仍呈现东部较高、中部居中、西部较低的发展态势,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子系统发展有较大的提升,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乡风文明子系统发展全面且可持续性较好,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反映出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的环节。
(3)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次为区域内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发展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差异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最小。
(1)完善乡村振兴顶层制度设计,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规划。鉴于我国各地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各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方面表现各异,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策略时要防止“一刀切”。对于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较好,农村与城市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类农村地区适宜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村由于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且农村人口占比大这一现实因素,这类农村地区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也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2)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不断缩小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由于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无论从经济、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都具有先发优势,制定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策略不仅能够缩小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差距,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因此,要继续对接 “点对点”帮扶机制,东部地区要从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中西部落后地区一定的支持,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真正激活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内生动力。
(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使现代产业成为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首先,要着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从需求端出发,着力围绕人民的不同需求供给产品,不仅要从数量,更要从质量上提供多种类、高品质农产品;最后,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模式,国家要从财税、信贷等方面全力支持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经营组织、家庭农场等发展壮大,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百度学术]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经济, 2018(4): 2-12. [百度学术]
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19-26, 152. [百度学术]
刘儒, 刘江, 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 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2): 1-9. [百度学术]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改革, 2018(1): 65-73. [百度学术]
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南方经济, 2017(10): 8-11. [百度学术]
贺雪峰.城乡关系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0(4): 99-104. [百度学术]
朱进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防范的5个问题.经济纵横, 2019(3): 31-37. [百度学术]
冯勇, 刘志颐, 吴瑞成.乡村振兴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以日本、韩国、欧盟为例.世界农业, 2019(1): 80-85, 98. [百度学术]
姜长云.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管理世界, 2018, 34(4): 17-24. [百度学术]
柴国生.科技精准供给驱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必然与现实路径.科学管理研究, 2021, 39(1): 132-141. [百度学术]
李志龙.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机制与协调发展研究——以湖南凤凰县为例.地理研究, 2019, 38(3): 643-654. [百度学术]
高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形势任务与战略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 34(6): 29-39. [百度学术]
郑瑞强, 郭如良.“双循环”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路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19-29. [百度学术]
贾晋, 李雪峰, 申云.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财经科学, 2018(11): 70-82. [百度学术]
牛文浩, 申淑虹, 张蚌蚌.中国乡村振兴5个维度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7): 218-231. [百度学术]
闫周府, 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 2019(6): 90-103. [百度学术]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乡村振兴水平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华东6省为例.华东经济管理, 2021, 35(4): 91-99. [百度学术]
李坦, 徐帆.长江经济带省域乡村振兴指数动态评价.江苏农业学报, 2020, 36(3): 751-759. [百度学术]
张挺, 李闽榕, 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 2018, 34(8): 99-105. [百度学术]
张雪, 周密, 黄利, 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的评价及路径优化——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农业经济问题, 2020(2): 97-106. [百度学术]
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管理科学学报, 2002, 5(2): 49-54. [百度学术]
郭亚军, 马凤妹, 董庆兴.无量纲化方法对拉开档次法的影响分析. 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5): 19-28. [百度学术]
邸菲, 胡志全.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6): 46-56. [百度学术]
胡庆龙, 伍亚.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中国PM2.5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6): 170-186.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