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

——以里下河地区为例

  • 马随随 1,2,3
  • 张华兵 2,3
  • 王清 2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2. 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 3. 盐城师范学院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江苏盐城 224007

中图分类号: F320.3

最近更新:2023-04-26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30309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区而言尤其如此。

方法

文章选取生态易损且位于传统农区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例,借助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农户生计相关统计数据,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户生计的时空特征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结果

(1)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分异格局。(2)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逐渐凸显,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极度耦合县域占比最高;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持续优化,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以及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是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演化方向。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

结论

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下降,二者的协同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空间差异显著。依据耦合协调状态分类施策,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开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现,人类福祉也随之受到影[

1]。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是生态文明导向下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惠益的统称,农户生计则是农户依托生态资源与环境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方式与能[2],生态系统服务对实现农户生计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起着基础支撑作用,而非农化转型带动下的农户生计方式的变化,又深刻影响甚至消耗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乡村经历剧烈转型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下,识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的时空耦合态势,能够为理顺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间的博弈格局、实现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自然服务”的概念在相关学者的讨论中开始出现,直到1983年Ehrlich才系统阐明了“生态服务”的内[

3]。之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关系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研究重点从评价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互馈关系及关系形式等方面展开。在评价方法上,价值法、物质法和能值法是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常用的方[4],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和InVEST模型是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评估模[5-7],如赵同[8]、谢高[9]和闵庆[10]等学者分别选取典型案例,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青藏高原、青海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关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等;传统的居民福祉评价主要借助国家福祉指数、人类发展指数[11],随着研究尺度的不断深入和细化,针对具体地区实际状况或居民个体状态构建指标体系并借助可持续生计等定量模型对居民福祉水平进行研究的成果日益丰[12,13]。对二者耦合关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对居民福祉的作[14]及居民福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15,16]等方面,如部分学者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在扶贫减[17]、健康保[18]及归属感营[19]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提出二者的耦合互馈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滞后[20],应当在理顺它们之间的供需关系和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而生计作为农户依托乡村资源提高自身生活福祉的手段和过程,差异化的生计方式对生态系统和自身福祉将同时产生影响,因此,农户生计成为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关联的关键环节和新的视[21],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耦合协调度模[22]、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23]等。由此可见,将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虽然在部分地区已经有所涉[24,25],相关成果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引,但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关系的非线性和时空异质性特征,定量化测度二者的耦合关系并探究其时空分异规律,依然是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当前,亟需借助定量化方法和长时序数据资源,从更综合的视角出发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演化特征,为生态管理政策的适时介入及农户生计策略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里下河地区人工水网稠密,是江苏省重要的水田种植和水产养殖区,也是全国重要的传统农区。该地区兼具生态屏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多重功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强烈但形势复杂。在长期的城镇扩张、农业粗放发展、湿地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里下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明显。在此背景下,文章立足地区生态敏感的现实情况,将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加以连接,探求二者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寻求里下河地区更加科学合理发展方向与重点的现实需求,也能够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里下河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区,南北向以通扬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为界,东西方向上分别到串场河与里运河一线。由于里运河通常被称作里河,而串场河一直被称为下河,因此将介于其间的平原地区定为里下河地[

26]图1)。

图1  里下河地区区位

里下河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东经119°~120°,北纬32°~33.5°,以兴化市为中心,覆盖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盐城市和淮安市下辖的12个县(市)范围。区域总面积约1.31万km2,人口总数超1 000万,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类型以平原为主,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呈“锅底洼”特征,地面高程海拔1~4.5m,由东南向西北海拔逐渐降低。区内水网极为密集,淡水沼泽和湿地分布范围较广,同时也分布着许多人工养殖地,养殖地多为围湖形成,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降解、淡水供给等生态功能。同时,该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密集且连通的水网也易导致面源污染的出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当地农户的生产发展均产生较大影响。依据各县(市)的区位特征,将里下河地区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区间,北部区域包括淮安区、阜宁县、建湖县、盐都区和亭湖区;中部区域包括宝应县、高邮市和兴化市;南部区域包括江都区、海陵区、姜堰区和海安市。

1.2 数据来源

该文重点关注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关系,所需数据主要包括里下河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数据和区内所辖县(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其中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遥感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空间分辨率为30m×30m;里下河地区各县(市)的农户生计指数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应时间截面的《江苏省统计年鉴》、所属地级市及各县(市)的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在采集数据资料时,对于个别县市、个别年份出现统计资料缺失的情况,借助相邻年份数据资料,并采用趋势拟合法求得。里下河地区使用的行政边界矢量数据从全国地理信息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下载获得。考虑到行政区划变更,以2020年为基准对相应行政单元进行调整,以保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1.3 数据处理

该文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间截面的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在ArcGIS10.2环境下利用目视解译,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其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到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将里下河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荒地和建设用地等6类,然后对其进行掩膜处理,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的属性信息。

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的数据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进行去量纲处理,其公式为: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 (1)
X'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

式(1)(2)中,Xij'表示第i(i=123n)年第j(j=123m)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maxXijminXij分别表示第j列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4 研究方法

1.4.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里下河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具有非常重要且丰富的生态服务价值。以谢高地等确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为基[

9,27],结合相关学者关于江苏省的研究成[28,29]及里下河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水稻、小麦和玉米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修正得到符合里下河地区实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其中建设用地不参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以里下河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和相应年份的全国粮食平均价格为基准,计算出生态系统食物生产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计算公式为:

Ea=17n=13mnpnqnM (3)

式(3)中,Ea是单位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粮食生产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元/hm2);n为作物种类;pn为第n种粮食作物的全国平均价格(元/kg);qn是第n种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kg/hm2);mn为第n种粮食播种面积(hm2);M是各粮食作物播种的总面积。根据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和市场价格,得到里下河地区单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为2 085.08元/hm2

在此基础上,将单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Ea与里下河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相乘,得出不同类型土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为:

VCij=eijEaij=12n (4)

式(4)中,VCiji种土地类型第j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系数(元/hm2);eiji种土地类型第j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当量因子;i为土地利用类型;j为生态服务功能种类。

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成[

30-32],将生态系统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4种类型分别与里下河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相连接,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里下河地区各县(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

ESV=j=111i=15LUi×VCij (5)

式(5)中,ESV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LUi是研究区内第i种土地类型的面积。

1.4.2 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提出福祉主要指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包括生活基础资料、安全、健康、良好的社会关系以及选择与行动的自由等五方[

33]。以此为基础,该文借助可持续生计框架,将这五个方面分别与农户生计的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等五大生计资本相连[34],建立农户生计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性质
生计资本 金融资本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X1(万元)
金融机构贷款金额X2(万元)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元/人)
自然资本 人均耕地面积X5(hm2/万人)
人均水域面积X6(m2/人)
人力资本 乡村就业人员X7(万人)
普通中学人数X8(人)
小学人数X9(人)
物质资本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10(床)
社会资本 城镇化率X11(%)

运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的农户生计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熵值法求出里下河地区各县(市)不同年份农户生计的综合评价指数,具体计算步骤参考相关文[

35],在此不再赘述。

1.4.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一个物理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耦合协调度可用来准确评价相互作用关系中不同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

36]。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协同发展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

C=n×u1u2u1+u221n (6)
D=CT (7)
T=aU1+bU2 (8)

式(6)至(8)中,C为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0≤C≤1,数值越大则系统相互作用强度越高;u1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u2为农户生计综合指数;D为耦合协调度,表征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协同水平,0≤D≤1,D越大,复合系统的协同性越高;T为综合发展系数;ab为待定系数,n为调节系数,借鉴相关学者观[

37],确定a=b=0.5,将n赋值为2。

2 结果分析

2.1 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测度与分析

通过计算,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兴化市和高邮市的变化率最高,兴化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0年的40.30亿元先上升到2010年的47.07亿元,之后降至2020年的41.69亿元,高邮市从2000年的55.3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1.04亿元再降到2020年的58.47亿元,其他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幅度较小,说明里下河地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较为稳定。主要由于早期城镇化水平和推进速率较低,第一产业依然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后期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活动的持续推进,虽然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兴化市、高邮市等部分地区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然处于高位,但淡水养殖、城镇化建设、工业化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等活动对地区生态系统产生了越来越强的负面影响。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看,支持服务所占比重最高,始终维持在40%以上,其次是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占比最低;但随着时间推移,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占比有所下降,而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占比呈上升态势。

图2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各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图3可以看出,研究期内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ESV高值区主要包括高邮市、兴化市和宝应县,该地区水网密集,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均较高;ESV低值区主要位于北部和南部,其中海陵区和亭湖区分列ESV最低值的前两位,作为城市建成区,其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高且推进速度较快,致使生态景观不断让位于人文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降低。

图3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

2.2 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的测度与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指数,从图4可以看出,研究期内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在2010年以后获得较大提升,这与农户生计的多样化发展及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紧密相关。从空间格局看,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指数高值区集中在南部,其中,江都区、海陵区、姜堰区、兴化市和海安市得分始终较高;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尤其是阜宁县、建湖县、宝应县和盐都区。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凸显,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升高的格局趋于固化。

图4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指数空间分布

2.3 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度分析

计算得出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度,并参考相关学者观点及里下河地区实际情况,将耦合度划分为低度耦合[0,0.4]、中度耦合(0.4,0.8]、高度耦合(0.8,0.9]和极度耦合(0.9,1]4个等级。

图5可以看出,2000年除海陵区之外的其他县(市)均处于高度耦合或极度耦合状态,极度耦合县域占66.67%;2010年极度耦合县域数量进一步上升,高度耦合、中度耦合及低度耦合县域仅各占1个,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到2020年,极度耦合县域占比下降到50%,高度耦合与中度耦合县域数量有所上升。从空间格局看,研究期内海陵区、亭湖区和海安市的耦合度始终较低,它们作为所属地级市的中心城区或经济核心区,属于典型的“高生计水平,低生态服务”类型;高邮市、江都区和姜堰区从2010年的极度耦合转变为高度耦合,这些县域的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人工环境替代自然环境、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等现象叠加出现,使得生态系统服务和农户生计呈现背离态势;阜宁县、建湖县、淮安区、盐都区、宝应县和兴化市等地区始终为极度耦合状态,但其背后原因却不尽相同,其中阜宁县、建湖县、盐都区和宝应县属于“低生计水平,中等生态服务”类型,农业种植与水产养殖是农户的主要生计方式,并以此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关联程度。而淮安区和兴化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指数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生态旅游、多功能农业等成为农户生计转型的重要方向。

图5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耦合等级分析

2.4 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一致性发展水平,并将其分为失调衰退[0,0.4]、濒临失调(0.4,0.5]、勉强协调(0.5,0.6]和协调发展(0.6,1]4种类型。从图6可以看出,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各县(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类和协调发展类为主。2000年失调衰退类、濒临失调类、勉强协调类、协调发展类县(市)分别占比16.67%、33.33%、33.33%和16.67%,到2010年,除阜宁县由勉强协调类退化为濒临失调类之外,其他县(市)耦合协调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协同演进的空间分化格局愈发明显。2010—2020年里下河地区各县(市)的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濒临失调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到2020年勉强协调类县域占比上升到41.67%,说明生态保护与农户福祉提升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里下河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湿地围垦和粗放利用的情况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户将自身生计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旅游、都市农业、乡村产业融合等途径,拓展了从环境保护中获取经济效益的生计方式。

图6  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空间维度看,研究期内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类县域主要包括宝应县、兴化市、高邮市和江都区,多为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地区,这部分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养殖、水田种植和生态旅游。勉强协调类县域分布于协调发展类的南北两侧,并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协调发展类转化”和“同化濒临失调类县域”的双向演进特征,这与农户生计资本的持续积累及生计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联系紧密;濒临失调类县域包括阜宁县、建湖县、亭湖区、姜堰区和海安市等,其中阜宁县由勉强协调类退化为濒临失调类,因其地处淮河流域贫困带,农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匮乏且积累速度相对缓慢,其他县(市)耦合协调度逐渐提升,是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地设立、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及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叠加效应的重要体现;海陵区始终为失调衰退类,因其城镇化率较高且推进速度较快,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之间呈现出脱节甚至相互背离的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厘清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辨明其背后成因,对促进生态易损的传统平原农区高质量发展、助力江苏省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文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可持续生计框架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主要结论如下。

(1)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趋势,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占比较为稳定且按照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和文化服务的顺序渐次降低;空间上来看,里下河地区ESV的分布表现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空间格局。

(2)研究期内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在2010年以后获得大幅提升,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空间集聚特征逐渐显现,由西北向东南农户生计指数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趋于固化;从空间演化特征看,农户生计指数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县域,北部和中部县域较低。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3)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呈极度耦合状态的县域占比最高,但随着时间推移,耦合度的空间分异格局逐渐凸显;耦合度较低或趋于下降的县(市)主要为各地级市的市辖区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县级市,其背后原因可归结为城镇化推动下自然环境灭失、农户生计多样化及生计收入不断增加等现象的叠加效应。

(4)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整体优化与空间分化并存局面,前期主要由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后期则以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为主;空间上看,里下河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

3.2 讨论

为实现里下河地区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今后应当针对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协调状态分类施策。在农户生计滞后地区,要积极推进农户生计多样化和绿色转型,通过生态旅游、现代设施农业等新业态的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在生态系统服务滞后地区,应注重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及其实施效果的评[

38],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在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均较低且失调的地区,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与城镇开发界线,统筹谋划好生态富民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

该文系统分析了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地区未来发展思路提供参考。但由于方法的多样性、数据的难以获得性等方面的制约,该文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数据获取方面,里下河地区极少数县(市)的个别数据缺失,只能通过趋势拟合法或相邻年份数据插值获得,在精度上有所欠缺,遥感数据获取困难,数据精度还有待提高。其次,由于方法的多样性,该文采用的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均是较为传统的方法,多种方法的对比分析、集成方法的综合运用,对提高结论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了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复杂互馈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识别二者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协同程度,但却难以识别出二者相互作用的机理。此外,里下河地区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是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通过行政边界划定基本研究单元,可以实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削弱了对生态系统外部性的关注。因此,未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农户生计协同发展研究,应特别注意外部性视角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影响机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辨识地区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和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 吕晓.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改革逻辑及其规划响应路径.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 1261-1272. [百度学术] 

2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7. [百度学术] 

3

Ehrlich P R, Mooney H A. Extinction substitution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ioscience, 1983, 33(4): 248-254 [百度学术] 

4

程宪波, 陶宇, 欧维新.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7): 885-893. [百度学术] 

5

Costanza R, Arg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7(15): 253-260. [百度学术] 

6

巩杰, 燕玲玲, 徐彩仙, . 近30年来中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基于文献计量研究. 生态学报, 2020, 40(10): 3537-3547. [百度学术] 

7

尚俊, 蔡海生, 龙月, . 基于InVEST模型的鄱阳湖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化及其变迁特征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8): 1901-1915. [百度学术] 

8

赵同谦, 欧阳志云, 王效科, .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4): 480-491. [百度学术] 

9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百度学术] 

10

闵庆文, 谢高地, 胡聃, . 青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资源科学, 2004, 26(3): 56-60. [百度学术] 

11

王圣云, 罗玉婷, 韩亚杰, . 中国人类福祉地区差距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8): 1150-1158. [百度学术] 

12

邱坚坚, 刘毅华, 袁利, . 人地系统耦合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6): 1060-1072. [百度学术] 

13

王雪琪, 朱高立, 邹伟. 农户生计资本、家庭要素流动与农地流转参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4): 992-1002. [百度学术] 

14

Ciftcioglu G C, Ebedi S, Abak K .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namental plants-based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A case study from Lefke Region of North Cypru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102: 278-288. [百度学术] 

15

Carr E R, Mccusker B . The co-production of land use and livelihoods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Geoforum, 2009, 40(4): 568-579. [百度学术] 

16

Kalaba F K, Quinn C H, Dougill A J. Contribution of forest provisioning ecosystem services to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Miombo woodlands of Zambia. Population & Environment, 2013, 35(2): 159-182. [百度学术] 

17

Sandhu H, Sandhu S. 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the constituents of human well-be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astern Himalaya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7: 65-75 [百度学术] 

18

Baró F, Haase D, Gómez-baggethun E, et al. Mismatche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demand in urban area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in five European cities.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 55: 146-158. [百度学术] 

19

Ciftcioglu G C. Social preference-based valuat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home garden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in Lefke region of North Cyprus. Ecosystem Services, 2017, 25: 227-236. [百度学术] 

20

霍冉, 徐向阳, 高俊莲, .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特征及其与居民福祉关系. 土壤通报, 2020, 51(1): 31-39. [百度学术] 

21

李昂, 杨琰瑛, 师荣光, . 居民福祉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进展.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5): 948-957. [百度学术] 

22

靳军艳, 苏向辉, 马瑛, . 农牧户生计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关系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5): 219-227. [百度学术] 

23

周李磊, 官冬杰, 袁兴中. 精准扶贫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贫困人口生计耦合关联分析. 生态学报, 2018, 38(18): 6391-6401. [百度学术] 

24

Comim F, Kumar P, Sirven N. Poverty and environment links: An illustration from Afric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9, 21(3): 447-469. [百度学术] 

25

苏胜亮, 吴立峰. 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9, 26(4): 286-291, 298. [百度学术] 

26

王雅君, 傅国圣, 蒋陈娟, . 江苏省里下河腹部区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人民长江, 2020, 51(5): 68-73. [百度学术] 

27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243-1254. [百度学术] 

28

姜晗, 吴群. 基于LUCC的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1): 2712-2725. [百度学术] 

29

黄颖, 雍新琴, 李鑫.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江苏省生态补偿研究.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39(3): 62-67. [百度学术] 

30

李辉, 周启刚, 李斌, . 近30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3): 654-666. [百度学术] 

31

田鹏, 李加林, 史小丽, . 浙江省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2): 2697-2706. [百度学术] 

32

鲁亚楠, 姚顺波, 邓元杰, .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退耕还林(草)背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1): 180-192. [百度学术] 

33

柳冬青, 张金茜, 巩杰, . 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19, 39(2): 637-648. [百度学术] 

34

官冬杰, 孙灵丽, 周李磊.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模型构建及应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6): 269-277. [百度学术] 

35

王群, 银马华, 杨兴柱, . 大别山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 地理学报, 2019, 74(8): 1663-1679. [百度学术] 

36

张中浩, 聂甜甜, 高阳, .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关联时空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2, 31(5): 1086-1100. [百度学术] 

37

张明斗, 翁爱华.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协调性.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3): 734-752. [百度学术] 

38

郝海广, 勾蒙蒙, 张惠远,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农户福祉的生态补偿效果评估研究进展.生态学报, 2018, 38(19): 6810-6817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