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 首页 | 主办单位 | 期刊简介 | 编委会 | 作者指南 | 刊物订阅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期刊界
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基于农户生计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解析

  • 张军以 1,2
  • 周小曼 1
  • 王腊春 3
  • 王晓锋 1
1.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2. 重庆师范大学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中图分类号: F327

最近更新:2023-06-29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30505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明晰中国城乡要素双向加速流动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转型的作用关系。

方法

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城乡和乡村农户两个维度,解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展望了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主题。

结果

(1)城乡层面存在着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乡村层面存在着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时空耦合。(2)农户生计转型分化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引起的价值诉求差异化,进一步驱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与乡村的多功能转向。基于耕地利用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康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拓展,加速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及乡村发展的多功能转型。

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应关注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注重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加强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生态反馈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0 引言

截止2015年底,中国经营耕地面积小于2 hm2 的农户有2.55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6.1%[

1,2],农户的乡村发展及农业经营主体地位依然牢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乡村在产业结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收与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3],乡村耕地利用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农户生计多样化水平显著提高。生计转型是农户基于生计资本的“最优配置”的集中体现,是农户生计策略的结果。中国乡村农户生计已基本完成了“生存型”生计向多元“发展型”生计转[4],乡村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户生计转型研究主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与脆弱生态环境叠加地区及都市边缘区的农户生计转型驱动因[5-11]、农户生计脆弱[12,13]、农户生计恢复重建及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12,14-18]。随着农户生计转型的深入,非农收入已成为多数农户的主要收[19]。耕地维持农户生计安全的保障作用显著下降,促进了耕地利用转[11,20]、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利用边际[21,22]和乡村社会经济、生态重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问题,尤其是耕地利用问题。

自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引入中国[

23],迅速成为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议题。耕地作为最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耕地利用转型研究从耕地利用形态转型逐渐转向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研究。目前,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与耕地覆被类型间转型变化的时空格局、转型驱动因素、作用机理等研究,如耕地利用转型时空格[24-27]、耕地撂[28-33]、宅基地闲置废[34-37]、耕地破坏与质量退[38,39]、耕地破碎化、劳动力要素变化对耕地集约化利用的影[40,41]、耕地流转途径模式和机[42-45]等。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方面,主要集中在耕地利用转型的粮食安[46,47]、生态安[48,49]及生活保障功[48,50,51]等耕地利用功能多元效应方面。此外,部分研究已将农户生计转型纳入土地利用转型综合效应研[52],主要关注耕地集约化利用与农户生计转型的关[40,53]

耕地利用转型是农户对市场、政策提供的经济机会响应的阶段性结果或影[

54],是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体行动的结果。现阶段,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相对薄弱,除不同生计农户耕地利用分[55-57]等方面的研究外,基于农户生计转型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较少。农户生计转型与其伴随的耕地利用转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视为乡村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基本单位。因此,基于农户生计视角,开展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耦合作用关系研究,是协调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综上,文章在基于农户视角解析耕地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剖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作用关系,以期深化对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关系的认识,为乡村农户生计转型、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 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

FAO将农户定义为“一个在单一管理模式下的农业生产经济单位,包括所有家畜和全部或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无论土地的权属、法律形式或规模如何[

58]。该文中农户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业或其关联产业为主要生计的乡村发展主体,不含返乡创业者等。农户生计是指农户谋生的方式,是建立在农户能力、资产(拥有的物质资源、权利)和行动之上维持生活持续需要的手段或方[59,60]。农户生计转型是指在农户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自身可行能力(包括生计资本及获得生计资本的途径、行动等)及需求发生变化时,农户主动或被动改变原有生计,并形成区别于旧有生计的新生计的过程,是农户基于社会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及技术进步等环境因素,优化配置生计资本形成的生计策略。可视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福祉方式或途径的演化过程,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表1)。

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户土地经营模式与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时 段土地经营模式政策节点农户生产经营方式
1949—1953 土地完成家庭私有化经营模式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实施土地改革,国家承认家庭土地私有性,土地采用家庭私有化经营 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生计严重依赖耕地、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积极性复苏
1953—1978 1953—1958年土地由家庭私有化向公有制集体经营模式转变 1953—1958年《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颁布,土地从私有化家庭经营逐渐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 过渡阶段:由包工包产生产责任制逐步过渡到农业合作化
1958—1978年土地由公有制集体经营模式 1958年12月《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确定了土地公有制集体经营 人民公社阶段:人民公社化制度确立,实施集中统一经营,农产品统派统销,农户无自主性,生产效率降低显著
1978—1982 由集体经营模式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 1979年《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初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双包”制度 由“包产到户”过渡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自主经营,农民积极性得到逐步释放,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1983—至今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 1983年《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确立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1年《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2003年确立统筹城乡发展方略;2006年取消农业税;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完成,农户自主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目前通过土地流转逐步走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注:  表1中部分内容参考文献[

61-64
]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趋向于利润最大的可供选择的用[

6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虽有所改善,但整体上非城郊乡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足够非农就业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非农就业领域的持续扩张,为农户非农就业提供了前置条件。农户视角,在有限土地上持续投入劳动精耕细作的收益增长相对有限,边际效益递减显著,农业生产占用大量家庭劳动力,但收益却较低,务农机会成本急剧上升。基于农户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耕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农户倾向于将其投入高收益的生产领域。农户基于自身条件,在追求家庭利益最优的原则下,将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表现为乡村劳动力大规模析出农业并进入非农领域,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显著。农户是乡村独立的社会经济发展单元,可视为典型的相容性小集团。集体行动理论研究表明,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更高的决策效率和行动[66],农户在市场变化时可以迅速调整自身经营活动适应市场变化。因此,耕地利用转型是农户对市场、政策提供的经济机会响应在耕地利用调整上的阶段性结果。耕地利用转型与农户生计转型相比存在时间滞后性,往往在完成生计转型后,农户才在其耕地利用数量、方式、投入等方面采取策略。

2 城乡不同尺度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偏向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

67]、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对市场、交通区位依赖等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农户生计转型为联结点,整体上形成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的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需求扩大,直接驱动形成了“乡村劳动力外流→乡村农户生计转型→耕地利用转型”的传导链条。乡村劳动力大规模转向城市非农就业,推动农户生计非农化、专业化,农户生计转型驱动乡村耕地利用转型,进行影响乡村“三生”空间重构及乡村人–地关系发展(图1)。

图1  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户生计转型、耕地利用转型与乡村发展关系

2.1 城乡基于“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链条的耕地利用时空与关系

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技术进步推动的互联网普及和现代智能高效物流体系形成的地理“时空压缩”,使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具备了更显著的跨地域边界能[

68],深刻影响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根据空间距离、时间维度逐次推进,可以分为近距触发耦合和远距传导耦合。

(1)近距触发耦合。一是,城市规模扩张直接占用农户耕地,农民变市民实现生计非农化。二是,受城市辐射直接影响城郊农户生计逐步非农化,城郊乡村耕地利用显性隐性形态变化显著,耕地功能趋于多样化。农户生计非农化与耕地利用多样化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环状扩散空间格局。

(2)远距传导耦合。工业化、城镇化驱动资金、技术、人口等加速向城市集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形成了规模巨大且持续扩张的非农就业市场。同时,城市就业高收入、发展空间大等外生因素,农业边际生产率低、收入低等内生因素,对农户产生诱拉与推压,驱动乡村劳动力大量析出农业,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显著,耕地利用出现边际化、集约化与非农化等多种转向,耕地利用显性隐性形态变化显著。此外,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引起的家庭饮食结构从低价值谷物食品转向高价值肉禽鱼、蛋奶、蔬果食品的转[

69],进一步驱动了农户耕地利用转型。

2.2 乡村基于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链条的耕地利用变化

基于Sen和Chambers解决贫困“资本—能力”理论及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持续性农户生计框架(SL)理[

59,70,71],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农户基于生计资产和生计能力实现不同生计策略。生计资产表征农户拥有的物质资产和社会资本;生计能力表征农户能动性以及农户对机会的把握,生计策略则表征农户具体的生计实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在SL框架基础上,更强调宏观层面的政策、技术和投资等对农户生计的驱动,致力于实现农户资源、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改善,实现可持续生计建[72]

农户生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农户通过生计活动获得收入,并通过消费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和再生产。农户生计系统自身具有调节恢复能力,受到外界影响后自身会产生适应性响[

4]。研究表明,农户对改变其支配的生产要素存量的发展会做出有效的响[4,73]。目前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耕地作为农户最重要的生计资本承载了农户的基本社会保障。实践中农户往往在确保了基本生计安全,完成生计替代后,才会考虑对其最基本最重要的生计资本—耕地利用做出改变,农户层面存在着“生计转型—改变生产策略—耕地利用变化”逻辑链条,因此耕地利用变化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耕地利用变化往往发生在农户生计转型的中后段。非农就业市场的扩张与农户务农机会成本的提高,促进了农户生计非农化、多样化转型。同时,城市乡村创业者、涉农企业等乡村新发展主体的大量出现,促生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发展模式的涌现与发展,为农户提供了新就业机会,加速了以劳动力配置、耕地利用变化为表征的农户生计资产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以农户生计转型和耕地利用变化为节点的作用关系(图 2),加速了农户生计多向转型与耕地利用变化。

图2  工业化、城镇化驱动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

3 农户不同生计转型驱动的耕地利用转型机制

受区域国家战略定位与发展禀赋影响,农户生计转型驱动的耕地利用转型存在显著的地域特征,如山地丘陵区耕地利用更趋向边际化,都市郊区耕地利用趋向非农专业化、产业化与集约化。农户生计转型改变了耕地利用方式与强度,拓展了耕地利用功能,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以及耕地利用价值多元化,耕地利用功能多样化。整体上,农户生计转型一般可分为生计非农型、农业兼业型和农业专业型3类,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

3.1 非农型生计与耕地利用边际化

2003年中国经济达到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价格上涨迅速,2003—2010年农民工工资年均维持10%以上的增[

74],农业生产利润增长率显著低于劳动力成本的增[65]。务农机会成本快速上升,加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驱动农户调整生计策略重新配置生计资本,表现为耕地利用的方式调整及劳动力大规模析出进入非农就业领域。生计非农化使耕地的生活保障作用显著下降,耕地利用出现两极分化。一是农户收入增长后强化对耕地投入,二是农户农业收入占比降低减少耕地投[75,76]。与之对应的是耕地利用专业化、集约化和耕地利用的边际化,如耕地撂荒、流转。一般情况下生计非农化水平与耕地流转面积呈正[57],但耕地流转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租金是影响耕地流转的关键因[11],中西部山地丘陵区耕地则多为无租流[44]和森林转型。农户生计非农转型驱动的耕地利用边际化,增加了乡村流通耕地存量,为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耕地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了基础。同时,农户生计非农化为耕地多功能化利用提供了市场,是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转型发展、社会结构重构的重要前置条件。

3.2 农业兼业型生计与耕地利用“高端边际化”

农业兼业型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非农收入,农业表现为副业[

77-79]。受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机械、生物化学技术与农业信息化的广泛应[80]、粮食生产补贴政[81],以及非农领域不充分就业、农民“恋土”情结等综合影响,农业兼业型农户持续维持的耕地利用仍处于边际化之上,即“高端边际化”(指耕地用途转移提高地租产出,耕地利用被其他用途排挤、滑入边际利用的现象[82]。技术进步和耕地使用产权改[83]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为农业兼业型农户创新耕地经营方式提供了内生动力。如“分段专业化”农业生产普遍出[84](即犁地、播种、收割等由雇佣机械完成,施药除草、追肥等由妇女等家庭辅助劳动力完成)。受区域差异影响,农业兼业型农户耕地利用显性和隐性形态变化地域形态分异显著,如华北“杨上粮下”、华南“占田植桉”、长江中下游“双改单”、西南“洗脚上田”[51]。整体上,耕地利用由高密度劳动投入型向低密度劳动投入型转向。城镇郊区农业兼业型农户则多基于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和乡村的多功能特性,拓展耕地、农业生产在生态产品供给、健康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边界,实施农旅融合等多种经营。农业兼业型农户耕地利用一般维持在“高端边际化”保持了耕地的基本生产功能,保障了乡村妇女、老人就业,并对粮食安全、乡村文化传承等起到了支撑作用。

3.3 农业专业型生计与耕地利用集约化

农业专业型农户以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为谋生方式,通过耕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及多功能化提高经营收入。按生产特性不同,可分为农业专业型和多功能专业型。

生计非农转型为耕地流转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农业专业型、多功能农业专业型农户实现耕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高附加值转向和农业新形态、新组织模式创新提供了前置条件。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耕地流转创新方式不一而足。截止2016年,全国流转耕地面积已经占到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5%[

85],为农业专业型和多功能专业型农户发展提供了基础。农业专业型农户,以耕地农业生产功能为载体,增加中小型机械、新技术等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耕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属“资本+劳动”密集型农业。多功能农业专业型,基于耕地、农业、乡村多功能边界的拓展,主要发展田园综合体、民宿度假、田园康养、文创产业等农村经济新业态,提升耕地产出率和单位劳动生产率。农业专业型、多功能农业专业型农户的发展,加速了农业高附加值转向,推动了农业新形态、新组织模式的创新,以及耕地利用的形态多样化、耕地非粮食生产功能的资产化、商品化,推动了耕地利用转型,驱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和乡村在生态产品供给、休闲健养、文化传承等功能的发展,提升了耕地多功能融合增益,提高了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同时推动了乡村新产业、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反过来为农户生计转型提供了多样化路径,推动农户生计转型的深化,进而提升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

4 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乡村振兴的提出与实施必将加速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按照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的“多尺度空间分异—格局过程—耕地利用的反馈—新背景下的耦合变化”的逻辑链条,未来应重点开展基于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空间尺度分异,明确不同尺度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进一步明晰耕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反馈影响,探讨乡村多元发展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等问题。

4.1 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

农户单位的生计转型及其伴随的耕地利用变化是乡村耕地利用转型的基本研究单元。乡村振兴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互馈作用机理、动力机制存在空间、时间维度的共性特征及差异。不同发展梯度下农户生计非农型、农业专业型、农业兼业型转型加速了乡村农业、产业、空间与乡村社会文化的形态结构变化,并映射到乡村耕地、宅基地和林地等土地利用变化的重构转型。乡村耕地利用重构转型加速了乡村人口等生产要素的重组配置,促进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发展,为农户生计转型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路径,并推动农户生计转型的深度分化。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研究,要充分结合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城乡关系影响下的多尺度多梯度分异特征,明确不同空间、时间维分异下各类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关系,分区分类有序推进,按“农户—村域—乡村地域系统”3个层面,明晰不同尺度下农户生计转型过程中农户耕地利用显性隐性形态的演化,耕地利用功能变迁,揭示不同农户生计转型的耕地利用变化响应过程,主导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其共性规律,为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4.2 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

农户生计转型及其相应的耕地利用转型具有明显的地域格局与地域类型分异。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应通过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深入刻画不同区域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动态过程、耦合演化的“格局—过程”。按“农户生计转型→耕地利用转型↔反馈农户生计发展”的逻辑链条,开展不同地域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研究。首先,划分农户生计转型及其对应的耕地利用转型的地域类型及其演化特征;其次,划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格局—过程”的地域类型,明晰不同地域类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特征、主控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再次,揭示不同地域类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格局—过程”中农户生计、耕地利用转型的演化过程、农户生计与耕地利用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提取共性规律;最后,以“区域特征分析—探寻规律—机理成因—提炼模式—保障对策”的思路,解析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不同类型“格局—过程”的构建机制、发展路径模式,并提供不同区域精准化差异性的政策保障。

4.3 基于耕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反馈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农户在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和乡村转型发展中具有典型的双重性,既是主动参与者又是被动适应[

86]。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相互关系中,农户生计转型驱动耕地利用变化,同时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社会经济生态反馈效应作用于农户生计转型,耕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影响农户生计转型发展。因此,揭示不同尺度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内在交互作用机制演化和内在耦合机理,识别不同尺度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耦合作用类型,分析不同耦合作用类型的演化机制,解析不同类型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关系演化的形态特征、主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共性规律,是阐明乡村“人—地—财—业”耦合协同发展基础,构建乡村“人—地—财—业”耦合协同发展分析框架,提出优化调控治理路径策略的前提条件。此外,受经典规模经济理论影响,中国乡村发展政策,尤其是耕地经营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倾向,耕地规模化经营导向显[87]。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作用研究,应重视农户在乡村转型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重点关注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规模经化经营,乃至乡村转型发展的交互作用,并解析其相互作用关系。

4.4 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目前,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城市乡村创业者等多种乡村发展主体并存,形成了乡村多元化的价值、利益诉求体系,发展主体间的诉求差异,推动了乡村、耕地的一体多职(能)化。多元乡村发展主体推动了耕地利用、农业生产与乡村在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多功能边界的持续拓展,尤其是耕地利用的一体多职,耕地非农功能多样化转向显著。农户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是乡村发展的主体,是构建基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多元要素耦合的乡村“人—地—财—业”与“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核心。多元发展主体背景下,应重视农户作为乡村价值主体在耕地利用转型、乡村转型中的基础作用,及其利益保障。乡村不同发展主体往往仅关注自身利益,但其加速了耕地利用和乡村发展的一体多职,耕地利用、乡村发展需承担公共产品性质的职能,如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公共产品性质的集体物品生产后,如果没有制度或规则来界定个人获取这一物品所带来的收益时需付出的劳动,那么集体行动的逻辑目标将无法实[

66],导致乡村发展主体的个体利益价值诉求与粮食安全等国家公共利益产生冲突,造成农户生计转型受阻,耕地破坏等问题。因此,明确不同发展主体诉求,构建以农户为主体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机制,是保障农户生计转型升级和耕地可持续利用转型的基础。

5 结论与讨论

该文在基于农户视角解析耕地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分别从城乡不同尺度分析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耦合作用关系,继而分析了农户不同生计转型驱动的耕地利用转型,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议题。

(1)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存在多尺度的地理空间和关系耦合。城乡层面存在着“产业→人口→生计→耕地”驱动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关系;乡村农户层面存在着农户“生计—生产—耕地”驱动链条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耦合关系,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不同步,耕地利用转型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

(2)农户生计转型及其分化、乡村新发展主体的涌现引起的农户、新发展主体的价值与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加速了乡村耕地利用方式及耕地利用功能的多样化进程。生计非农化、农业兼业化农户驱动了耕地利用边际化;农业专业型农户推动了耕地利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以及耕地利用的一体多职,拓展了耕地利益在生态产品供给、康养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边界,提升了耕地多功能融合增益。

(3)农户生计转型及其分化推动了乡村耕地利用形态与功能转型,加速了乡村农业、乡村非农产业、乡村“三生”空间格局与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结构的变化,加速了乡村耕地、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重组配置,促进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及发展,进而为农户生计转型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及模式,深化了农户生计转型,进而推进耕地利用形态转型与耕地利用功能转型。

(4)乡村振兴下,应重视多尺度多梯度分异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的耦合研究,明确不同尺度下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发展的“格局—过程”,明晰耕地利用变化对农户生计转型的反馈影响,探讨乡村多元发展主体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为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在乡村振兴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加速背景下,城乡要素交互作用日益增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委会、农户、农业企业、“兴乡事业者”等乡村多元发展主体数量持续增长,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多元发展主体的利益价值诉求不同,协调好不同发展主体的利益诉求,就成为推进耕地利用转型、农户生计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基础。乡村人地业财等发展要素的融合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各要素多尺度作用传导路径、机制、时空演化过程、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内在机理等研究,是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政策措施,推进多功能多价值乡村转型发展、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转型,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因此,乡村多元发展主体背景下,耕地利用的多功能多价值转型,乡村发展、农业生产转型与农户生计转型,乡村发展新主体与农户生计转型、乡村重构转型发展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展开研究。当前,乡村多元发展主体对乡村发展与农业生产的多功能多价值发展需求,加速驱动了耕地利用多功能转型,进而深化了农户生计转型、乡村重构转型进程,乡村振兴及乡村发展主体多元化背景下,乡村各发展主体价值利益协同发展等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亟待建立完善。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闫坤, 谭秋成, .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百度学术] 

2

阮文彪.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 中国农村观察, 2019(1): 15-32. [百度学术] 

3

蒋和平, 杨东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就与未来发展思路和途径.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 40(5): 711-720. [百度学术] 

4

Zhang J, Dai M, Wang L, et al. Household livelihood change under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 in Karst areas, Southwest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6, 56(1): 8-15. [百度学术] 

5

Bebbington A. Capitals and capabilitie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easant viability, 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World Development, 1999, 27(12): 2021-2044. [百度学术] 

6

Nguyen T H T, Tran V T, Bui Q T, et al. Socio-economic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version for urban development: Case study of Hanoi, Vietnam. Land Use Policy, 2016, 54: 583-592. [百度学术] 

7

Glavovic B C, Boonzaier S. Confronting coastal poverty: Building sustainable coastal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7, 50(1-2): 1-23. [百度学术] 

8

Fischer H W, Reddy N L N, Rao M L S. Can more drought resistant crops promote more climate secure agricultur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millet cultivation in Ananthapur, Andhra Pradesh. Wor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16(2): 5-10. [百度学术] 

9

Thongtrana, Helenjamesb. Transformation of household livelihoods in adapting to the impacts of flood control schemes in the Vietnamese Mekong Delta. Water Resourc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2017, 9(2): 67-80. [百度学术] 

10

Ulrich A, Ifejika Speranza C, Roden P, et al. Small-scale farming in semi-arid areas: Livelihood dynamics between 1997 and 2010 in Laikipia, Kenya.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2, 28(3): 241-251. [百度学术] 

11

Liu Z, Liu 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livelihood transition in the 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suburban Shanghai.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3: 145-158. [百度学术] 

12

何艳冰, 黄晓军, 杨新军.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适应性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17, 36(2): 226-240. [百度学术] 

13

李立娜, 何仁伟, 李平, . 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脆弱性及其空间差异——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山地学报, 2018, 36(5): 792-805. [百度学术] 

14

王娟, 吴海涛, 丁士军. 山区农户生计转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滇西南为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206(5): 133-140. [百度学术] 

15

Suhardiman D, Pavelic P, Keovilignavong O, et al. Putting farmers' strategies in the centre of 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use in the Vientiane Plain, La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18, 34(1): 1-21. [百度学术] 

16

张芳芳, 赵雪雁. 我国农户生计转型的生态效应研究综述. 生态学报, 2015, 35(10): 3157-3164. [百度学术] 

17

Pelletier B, Hickey G M, Bothi K L, et al. Linking rural 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food security: An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Food Security, 2016, 8(3): 469-476. [百度学术] 

18

何仁伟, 刘邵权, 陈国阶, . 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4): 657-670. [百度学术] 

19

樊杰, 郭锐. 新型城镇化前置条件与驱动机制的重新认知. 地理研究, 2019, 38(1): 3-12. [百度学术] 

20

王一超, 郝海广, 张惠远, . 农牧交错区农户生计分化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8, 33(2): 302-312. [百度学术] 

21

李志强. 农村水利设施的荒废现象及其治理. 农业经济, 2018(4): 30-31. [百度学术] 

22

Sarah Alobo Loison. Rural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51(9): 1125-1138. [百度学术] 

23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07-1618. [百度学术] 

24

牛善栋, 方斌, 崔翠, . 乡村振兴视角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及路径分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8): 1908-1925. [百度学术] 

25

李婷婷, 龙花楼, 王艳飞, . 黄淮海平原农区宅基地扩展时空特征及整治潜力分析——以禹城市5个村庄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 2241-2253. [百度学术] 

26

臧玉珠, 刘彦随, 杨园园. 山区县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地形梯度效应——以井冈山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7): 1391-1404. [百度学术] 

27

付慧, 刘艳军, 孙宏日, . 京津冀地区耕地利用转型时空分异及驱动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 1985-1998. [百度学术] 

28

李升发, 李秀彬. 中国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表现及其机理. 地理学报, 2018, 73(5): 803-817. [百度学术] 

29

邵景安, 张仕超, 李秀彬. 山区土地流转对缓解耕地撂荒的作用. 地理学报, 2015, 70(4): 636-649. [百度学术] 

30

Yan J, Yang Z, Li Z, et al. Drivers of cropland abandon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A household decision model on farming scale in Southwest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16, 57: 459-469. [百度学术] 

31

李秀彬, 赵宇鸾.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0): 91-95. [百度学术] 

32

李赞红, 阎建忠, 花晓波, . 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4, 33(4): 721-734. [百度学术] 

33

郭贝贝, 方叶林, 周寅康.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资源科学, 2020, 42(4): 696-709. [百度学术] 

34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203-1213. [百度学术] 

35

朱凤凯, 柯新利, 张凤荣.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 549-556. [百度学术] 

36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地理研究, 2012, 31(9): 1697-1706. [百度学术] 

37

陈秧分, 刘彦随, 杨忍. 基于生计转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适宜区域. 地理学报, 2012, 67(3): 420-427. [百度学术] 

38

李效顺, 曲福田, 陈友偲, . 经济发展与城市蔓延的Logistic曲线假说及其验证——基于华东地区典型城市的考察.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5): 713-722. [百度学术] 

39

史东梅, 金慧芳, 蒋光毅. 土壤侵蚀对坡耕地耕层质量退化作用及其评价趋势展望.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8): 118-126. [百度学术] 

40

葛玉娟, 赵宇鸾, 李秀彬. 山区耕地细碎化对土地利用集约度影响——以贵州省亚鱼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095-1105. [百度学术] 

41

廖柳文, 龙花楼, 马恩朴. 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 经济地理, 2021, 41(2): 148-155. [百度学术] 

42

邓楚雄, 刘唱唱, 孙雄辉, . 异质典型县域耕地流转绩效评价及差异分析. 经济地理, 2019, 39(8): 192-199. [百度学术] 

43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 中国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3—201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地理学报, 2018, 73(3): 487-502. [百度学术] 

44

王亚辉, 李秀彬, 辛良杰. 山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零租金现象及其解释——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 资源科学, 2019, 41(7): 1339-1349. [百度学术] 

45

王成超, 杨玉盛. 农户生计非农化对耕地流转的影响——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地理科学, 2011, 31(11): 1362-1367. [百度学术] 

46

伍国勇, 张启楠, 张凡凡.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经济地理, 2019, 39(9): 207-212. [百度学术] 

47

谢花林, 刘桂英. 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 地理学报, 2015, 70(4): 604-614. [百度学术] 

48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 地理学报, 2014, 69(4): 435-447. [百度学术] 

49

彭建, 刘志聪, 刘焱序, .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 生态学报, 2016, 36(8): 2274-2285. [百度学术] 

50

张英男, 龙花楼, 戈大专, . 黄淮海平原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地理学报, 2018, 73(3): 518-534. [百度学术] 

51

宋小青, 李心怡.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 地理学报, 2019, 74(5): 992-1010. [百度学术] 

52

宋小青.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地理学报, 2017, 72(3): 471-487. [百度学术] 

53

彭文龙, 吕晓, 牛善栋. 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与农户生计转型.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4): 270-277. [百度学术] 

54

冷疏影, 著. 地理科学三十年: 从经典到前沿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百度学术] 

55

张丽萍, 张镱锂, 阎建忠, .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 地理学报, 2008, 63(4): 377-385. [百度学术] 

56

王秀圆, 阎建忠. 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地理研究, 2015, 34(5): 895-908. [百度学术] 

57

张磊, 李君, 武友德. 多民族共生区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分异特征——以云南洱源县郑家庄为例. 经济地理, 2018, 38(9): 183-190. [百度学术] 

58

张军以, 王腊春.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小农户振兴解析. 人文地理, 2020, 35(6): 66-75. [百度学术] 

59

Chambers R, Conway G R.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 University of Sussex,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2: 1-27. [百度学术] 

60

贺爱琳, 杨新军, 陈佳, .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 经济地理, 2014, 34(12): 174-181. [百度学术] 

61

曲艺, 龙花楼. 中国耕地利用隐性形态转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 地理学报, 2018, 73(7): 1226-1241. [百度学术] 

62

张英男, 龙花楼, 马历, . 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地理研究, 2019, 38(3): 578-594. [百度学术] 

63

陈坤秋, 龙花楼, 马历,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24-1434. [百度学术] 

64

王雷, 尚改珍, 杜天元, . 新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变迁与探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3, 15(1): 93-96. [百度学术] 

65

李升发, 李秀彬.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6, 71(3): 370-389. [百度学术] 

66

张露露, 任中平. 集体行动逻辑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4): 1-5. [百度学术] 

67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地理学报, 2019, 74(12): 2511-2528. [百度学术] 

68

贺灿飞, 毛熙彦. 尺度重构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 1073-1083. [百度学术] 

69

黄宗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开放时代, 2016(2): 11-35. [百度学术] 

70

张军以, 王腊春, 苏维词. 环境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6): 1085-1092. [百度学术] 

71

Sen A. 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1. [百度学术] 

72

赵锋.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理论比较与研究述评.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5, 31(5): 86-93. [百度学术] 

73

杨永华.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与中国三农问题. 南京社会科学, 2003(9): 28-31. [百度学术] 

74

卢锋. 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 1979—2010. 中国社会科学, 2012(7): 47-67. [百度学术] 

75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Food Policy, 2004, 29(4): 369-392. [百度学术] 

76

Pender J. 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 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 Food Policy, 2004, 29(4): 339-367. [百度学术] 

77

Long H, Liu Y, Li X, et al.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and Use Policy, 2010, 27(2): 457-470. [百度学术] 

78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 地理学报, 2017, 72(4): 563-576. [百度学术] 

79

Peng J, Yang D, Meiyan W. Rural labor mig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7, 25(6): 45-64. [百度学术] 

80

张海亮, 吴楚材. 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 经济地理, 1998, 18(1): 85-90. [百度学术] 

81

刘克春. 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10(2): 12-21. [百度学术] 

82

刘成武, 李秀彬. 农地边际化的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标准.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106-113. [百度学术] 

83

李宁, 何文剑, 仇童伟, . 农地产权结构、生产要素效率与农业绩效. 管理世界, 2017(3): 44-62. [百度学术] 

84

张军以, 奉周, 苏维词, .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5): 57-64. [百度学术] 

85

邓楚雄, 刘唱唱, 孙雄辉, . 异质典型县域耕地流转绩效评价及差异分析. 经济地理, 2019, 39(8): 192-199. [百度学术] 

86

Sibhatu K T, Krishna V V, Qaim M. Production diversity and dietary diversity in smallholder farm household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34): 10657-10662. [百度学术] 

87

黄宗智. 农业合作化路径选择的两大盲点: 东亚农业合作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开放时代, 2015(5): 18-35. [百度学术]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电话:010-82109628、82109647 电子邮件:quhuabjb@caas.cn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39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