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青年人才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创新发展的主体,而博士后政策正是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文章从理论角度阐述博士后培养的制度优势,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实例,剖析博士后管理制度在科研单位青年人才队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提出博士后队伍创新培养的思路和具体对策。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在李政道先生倡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决策下,借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培养年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建的一项培养和使用青年人才的制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他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在2021年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他强调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随着“十四五”计划的推进,我国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而博士后制度就是为了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青年人才培养政
博士后制度是国家对高层次青年人才支持和培养的一项综合性制度。它是由国家多个部委共同参与、共同打造的青年人才系统培养工程,在人员编制、户籍管理、福利待遇、项目支持、资助力度等方面都享受特殊政策。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科研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博士后进站年龄一般要求在35周岁以下,获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这一要求注定了博士后队伍必定是一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科研队
博士后作为单位流动编制人员,在站时间一般为2~4年,这为单位和博士后提供了充足的双向考察时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棉花所),地处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的京外研究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2012年开始在作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截止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38名。
在顶层设计上,棉花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职管理机构,将博士后科研人员纳入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长期规划中,不仅将其作为研究所人才的“蓄水池”,更把其作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所人才一体化设计,统筹进行调控管理。2012年9月棉花所出台了第一个博士后管理办法,明确博士后的科研发展定位、在站管理流程及博士后福利待遇,规范了博士后的各项管理细则。随着研究所人才发展规划的调整,逐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先后在2016年、2018年对博士后政策进行大的调整,修改后更加明确了博士后的责、权、利,有效推动了博士后人才队伍发展。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的博士后进站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博士后规划等因素,棉花所将博士后分为3种类型进行管理,具体为英才博士后、优秀博士后、科研博士后。根据不同类型制定各自的培养方案、考核指标和薪酬待遇,同时明确了博士后类别转换通道,实现内部“能上能下”,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博士后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棉花所虽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但由于地处四线城市,职工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对高水平的青年科研人才吸引力不足。针对此情况,棉花所积极探索博士后薪酬设计新模式,实行基础年薪+绩效奖励的阶梯式薪
绩效考核指标设定是关系到博士后培养成效的一个重要因
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为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开展原创性科研工
建立博士后择优直聘机制,在博士后管理办法中明确表明:英才博士后进站工作时,可与研究所签订就业意向书,出站后直接留所工作;或出站时已达到英才博士后标准的,也可直接留所工作。其他类型博士后可参加研究所的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同时在站期间开设职称评审通道,表现优秀的博士后可参加研究所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择优聘用。直聘的方式解决了博士后工作的后顾之忧,为研究所发展提供了一支稳定的、优秀的青年人才队伍。
通过以上措施,棉花所高质量博士后日渐增多,47%的博士后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学科,英才博士后占博士后总量的50%,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2人次获得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发表高水平论文2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博士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棉花所科技创新的重要新生力量、青年高层次人才强有力的后备军。
博士后队伍是科研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一部分,是创新性科研成果的重要来源,更是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和“培养基地”。为充分调动博士后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科研创新活力,就要在管理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服务中强化自身建设。
一方面设站单位应多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介,网络招聘和现场宣讲等多种途径进行政策宣讲,充分讲解国家对博士后的定位及进站工作对自身发展的优势,破除对博士后定位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合作导师的力量,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定向招聘,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途径积极物色本领域优秀的青年人才,广纳贤才。通过建立博士后联谊会,保持与出站博士后的联系,定期追踪培养效果。通过不断总结亮点工作,扩大宣传途径,提高研究所的群体凝聚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的博士毕业生进站工作,抢占高端科技人才发展的制高点,为单位创新型人才提供资源积累。
紧紧围绕国家对“创新创业”的要求,根据博士后的研究领域和科研方向将博士后划分为创新型、创业型两大
紧紧围绕设站单位科研工作重点、人才队伍现状和单位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博士后队伍建设,始终把博士后作为单位青年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行培养。为了让在科研黄金期的博士后尽快进入角色,应在科研上压担子,委以重任。进站后应作为科研骨干独立承担基本科研业务费、所长基金等科研项目或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并独立负责某部分工作,如对于科研业务能力强的博士后可鼓励自主申报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博士后通过独立完成具有难度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在心理上会得到充分的满足,增强主动性,释放潜能,更有斗志和热情去工作,另一方面在工作能力上得到充分的锻炼,了解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锻炼博士后的实践能力,加速成长,尽快成为本学科本领域的高端人才。
博士后作为设站单位流动编制人员,就业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保障博士后在站期间安心从事科研工作,应在制度层面规范博士后职业发展通道。在日常工作中多加关注,掌握他的思想动态、政治表现、团队协作意识和科研工作能力,对于能力突出的博士后可直接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出站后聘为正式职工。对于受到编制限制的情况,可按照高层次特殊人才引入单位,按岗设薪,保障其科研条件和福利待遇,有空编时可根据本人意愿,决定是否入编或维持现状。只有解决其后顾之忧,才有利于单位青年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一流平台+一流大学+一流企业”的“产、学、研”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建立“学术沙龙”或“博士后科研论坛”,聘请知名专家,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充分利用地方人才支持政策,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在解决农业农村主战场存在问题的实践中,组织博士后参加科技服务团等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博士后带着科研项目进企业服务,一方面可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破除单纯的为了科研而科研的弊端,更好的实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也可引入企业资金的注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更好的促进博士后加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刘丹华.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制度分析[硕士论文]. 杭州:浙江大学,2004. [百度学术]
王建民.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现状与创新. 高等教育研究,2001(3):20-24. [百度学术]
袁志斌,陈冬. 中科院博士后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123-129. [百度学术]
宁云,刘博,郭建英. 农业科研院所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例. 中国基础科学,2020,22(1):54-57. [百度学术]
杨晓红. 博士后制度创新驱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分析. 中国医院,2019,23(6):57-59. [百度学术]
寇光涛,张宏,刘竹青. 高校博士后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考与优化路径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7):87-90. [百度学术]
王修来,崔国才,金洁,等. 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思路推进博士后工作跨越式发展.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2):149-154. [百度学术]
梁叶新,曹铭权.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博士后制度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02-106. [百度学术]
王梦梦,安梅,曹正伟,等. 博士后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评述探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人才资源开发,2019(8):22-23. [百度学术]
韩东林. 论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构建. 未来与发展,2010,31(1):78-80,77. [百度学术]
李晓东. 创新创业视角下博士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2):37-4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