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力军。近几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撑与帮助。文章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了农业科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模式及取得的成效,例如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保障、现代农业技术与品种推广、顶层规划咨询与设计服务、农业科技信息与宣传等,剖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农业科技力量排头兵的优势和作用,以农业科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帮助与支撑。近年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辽宁省农科院)聚集多学科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强大的人才队伍,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了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农业科技力量排头兵的优势和作用,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辽宁省农科院是辽宁省内唯一的省级综合型农业科研单位,业务涵盖种植业、林业、农经、信息、渔业等多个领域,下设38个处级单位和5个分院,现有职工2 1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 756人,目前有政府特贴专家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国家人才特支计划3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4人,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27个。辽宁省农科院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以促进辽宁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综合实力较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44个国家科技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57个,“十三五”以来,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680项,育成各类新品种524个,获授权专利790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323项。辽宁省农科院聚集辽宁优势,以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为核心,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创建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的重大创新成果,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辽宁省农科院作为辽宁省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力军,多年来构建了以区域为重点的服务示范网络,不断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过程中以“科技特派、科技推广、科技共建、科企合作”等模式,立足关键技术和资源需求,实行“专家服务团走出去、百名专家入百社”等措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点餐式、保姆化的科技服务,围绕全辽宁省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为载体,已在辽宁省14个市、85个县区为1 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并在1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项目,打造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有效发挥了农业科技的对其产业的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人才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力
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农业产品和配套技术,辽宁省农科院在粮油、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累计推广优良品种739个,新技术956项
顶层规划设计是乡村振兴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其侧重点是市场性和专业性,对于辽宁省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则是农业科技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补
农业科技还有极重要的一种助力方式——信息服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大多是公益性质的,没有盈利,但对于辽宁省农科院自身来说资金的压力比较大,且随着中央财政农业推广、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停止立项,科技服务推广相关资金减少3 000万元以上,对农科院公益性科技服务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制约了农科院对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的发挥。
农科院不仅要开展技术服务,更要从事基础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着分配不均的情况,对院内近年来承担的科技服务项目进行统计,每个项目主要负责人每月需至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4次,每次约1天,约占工作时间的20%,且受到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影响,导致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动力不
目前,农科院科技服务工作主要还是以单一的“产中”服务为主,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缺乏“产前”和“产后”服务,其全过程连贯性服务更是不足,无法实现全产业链指导服务,以至于科技要素与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深度融合。
履行好省级农科院服务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职能,首先应围绕农业重点工作,积极参与农业重大专项的科技服务,设立科技共建、科技扶贫、科企合作等引导专项联合计划,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获得相应项目经费支持。其次在院内设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经费,采取“1+N”创新服务新模式(1所牵头、N所协作),让成果和专家直接服务农业农村最前沿,不仅有专门经费支持,且多所合作,有助于缓解经费压力。另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方位全、渠道多、层次深、形式广的农业科技服务,探索开展有偿式科技服务项目承包模式,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开展定向研发、定向服务、定向转化的三定向服务和包基地、包企业、包农户的三包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衔接。
筛选出一批技术强、有能力、接地气、有经验的专家与敢冒险、能吃苦、吸收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年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相结合,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从而可以将专业的农业技术与理念及时、精准地传达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科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到极致。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类评价,建议单列推广系列的职称岗位,解决相关人员的工资和职称晋级问题,从而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建议以辽宁省农科院名义设立院内农业科技服务类奖
辽宁省农科院已成立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应以此为载体,整合辽宁省相关行业专家,因地制宜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专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规划等,把最新科技成果和专家产业思路融入到规划中,将农业科技服务不仅运用在产业发展上,也向其园区建设、加工物流、休闲观光、销售等环节拓展,系统化、连贯化地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业科技要素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联合发展。
参考文献
李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分析.现代农村科技,2024(2):150-152. [百度学术]
潘百涛,张莹.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实践与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9,38(6):54-56. [百度学术]
袁立新,史书强.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服务优势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56-58. [百度学术]
甄若宏,王强盛,李德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4):36-40. [百度学术]
韩兴顺,潘海峰,文静华,等.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农机化研究,2007(10):20-24. [百度学术]
李玉清,雷颖,陈荣荣,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双线共推”服务模式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21,1(2):26-31. [百度学术]
吕春华,丁晨龙.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路径分析.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4(2):17-21. [百度学术]
杨珏军.科技小院模式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支撑.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44-47. [百度学术]
吕萍.辽宁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24(3):83-85.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