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农业科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问题研究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 于倩倩
  • 袁立新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 110161

最近更新:2024-10-21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40306

  • 全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力军。近几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撑与帮助。文章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了农业科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模式及取得的成效,例如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保障、现代农业技术与品种推广、顶层规划咨询与设计服务、农业科技信息与宣传等,剖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农业科技力量排头兵的优势和作用,以农业科技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生力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帮助与支撑。近年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辽宁省农科院)聚集多学科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强大的人才队伍,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了省级农科院作为地方农业科技力量排头兵的优势和作用,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发展现状

1.1 辽宁省农科院概况

辽宁省农科院是辽宁省内唯一的省级综合型农业科研单位,业务涵盖种植业、林业、农经、信息、渔业等多个领域,下设38个处级单位和5个分院,现有职工2 12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1 756人,目前有政府特贴专家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国家人才特支计划3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4人,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27个。辽宁省农科院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以促进辽宁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辽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综合实力较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44个国家科技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57个,“十三五”以来,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680项,育成各类新品种524个,获授权专利790项,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323项。辽宁省农科院聚集辽宁优势,以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出为核心,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创建了一批在国内外均具有影响力的学科以及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的重大创新成果,对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辽宁省农科院助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情况

辽宁省农科院作为辽宁省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力军,多年来构建了以区域为重点的服务示范网络,不断扶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过程中以“科技特派、科技推广、科技共建、科企合作”等模式,立足关键技术和资源需求,实行“专家服务团走出去、百名专家入百社”等措施,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点餐式、保姆化的科技服务,围绕全辽宁省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为载体,已在辽宁省14个市、85个县区为1 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并在1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产业提升项目,打造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有效发挥了农业科技的对其产业的支撑作用。

1.2.1 以人才队伍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农业科技人才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力[

1],辽宁省农科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1 756人,通过科企合作、科技咨询推广服务、协会技术培训、科技共建等方式组织专家下乡开展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组建服务专家组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整合院属30个研究所(院)的303名专家,组建种植、畜牧、水产、农机、林业、农经六大领域33个“乡村振兴专家讲师团”,结合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扶贫、科技共建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等活动,举办农业培训班,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巡回指导等,实现专家与经营主体的面对面对[2],现已开展大型科技培训和现场观摩会500次以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次以上,带动2.5万户农户,扶持40多家合作社和企业,并与辽宁省100多家企业和200多家合作社开展人才与科技合作。实施了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共建,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和企业,按时令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做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经营与销售等工作,充分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壮大。

1.2.2 现代农业技术与品种推广

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农业产品和配套技术,辽宁省农科院在粮油、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累计推广优良品种739个,新技术956项[

3],多年来以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立足农业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综合交通、气候等因素,选择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进行科学种植与管理指导,推进机械化、现代化和智能化,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着力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现代智慧化农业样板。依托院内多学科、全方位技术优势,做好后期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全面推行生物防治、测土配方等现代农业技术,并通过专业优势不断在农业信息化上下功夫,推进农业“智慧化”发展,配备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实现智能环境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提升数字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水平,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壮大区域经济。

1.2.3 统筹谋划发展,做好顶层规划服务

顶层规划设计是乡村振兴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其侧重点是市场性和专业性,对于辽宁省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则是农业科技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必要补[

4]。2020年辽宁省农科院成立了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种植业、林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多学科科技优势,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园区、农业产业、休闲农业等规划与咨询服务,探索顶层设计带动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转化新模式新途径,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已完成各类农业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项目申报140余部;组织专家协助国家、省、市农发部门完成项目评审400余项;形成大连铭湖国际温泉滑雪度假区、抚顺苏子生态谷等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意农业园区、农业小镇样板,发挥了在服务全省农业发展战略和智力支撑作用。

1.2.4 农业科技信息与宣传

农业科技还有极重要的一种助力方式——信息服[

5],通过农技推广网站、农业科技推广专题节目、技术交流微信群等,多手段多渠道为新型经营主体降低市场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农科院不仅通过专家实地指导,还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各种方式开展科技服务,截至目前,辽宁省农科院共开展集中培训55场次,线上指导讲座33场,开展技术指导325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2 658人,培训农民7 45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 10 329本(册)。还与CNKI合作,在“知农云课堂”开辟“辽农科特派”专栏,现已完成了50场云直播公益讲座,观看人次过万。建立了“辽宁农科”微信公众号与“辽宁农村科技服务商城”,探索利用新媒体为各类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提供全产业链的线上服务新模式。

2 辽宁省农科院助力新型经营主体的不足

2.1 经费保障不足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大多是公益性质的,没有盈利,但对于辽宁省农科院自身来说资金的压力比较大,且随着中央财政农业推广、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停止立项,科技服务推广相关资金减少3 000万元以上,对农科院公益性科技服务工作造成极大影响,制约了农科院对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的发挥。

2.2 专家服务积极性和能力有待提升

农科院不仅要开展技术服务,更要从事基础的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着分配不均的情况,对院内近年来承担的科技服务项目进行统计,每个项目主要负责人每月需至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4次,每次约1天,约占工作时间的20%,且受到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影响,导致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动力不[

6],另外,很多科研人员只对其研究领域展开技术服务,接触实际生产实践少,对具体的农业生产需求问题掌握不足,以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指导意义不大。

2.3 服务领域有待拓展

目前,农科院科技服务工作主要还是以单一的“产中”服务为主,包括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缺乏“产前”和“产后”服务,其全过程连贯性服务更是不足,无法实现全产业链指导服务,以至于科技要素与农业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深度融合。

2.4 缺少区域性试验示范和展示基地

现辽宁省农科院自有基地面积较少,功能单一,侧重的是品种选育、病虫害检测等实验环节,服务的对象也是一线科研人员,缺乏对作物实际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服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关注不足。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地块分散,无法满足成果孵化、示范需要。

3 对策与建议

3.1 增设经费支持,保障服务能力

履行好省级农科院服务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职能,首先应围绕农业重点工作,积极参与农业重大专项的科技服务,设立科技共建、科技扶贫、科企合作等引导专项联合计划,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获得相应项目经费支持。其次在院内设立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项经费,采取“1+N”创新服务新模式(1所牵头、N所协作),让成果和专家直接服务农业农村最前沿,不仅有专门经费支持,且多所合作,有助于缓解经费压力。另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方位全、渠道多、层次深、形式广的农业科技服务,探索开展有偿式科技服务项目承包模式,鼓励科技人员持续开展定向研发、定向服务、定向转化的三定向服务和包基地、包企业、包农户的三包服务,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衔接。

3.2 加大激励机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

筛选出一批技术强、有能力、接地气、有经验的专家与敢冒险、能吃苦、吸收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年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相结合,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从而可以将专业的农业技术与理念及时、精准地传达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科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到极致。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类评价,建议单列推广系列的职称岗位,解决相关人员的工资和职称晋级问题,从而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建议以辽宁省农科院名义设立院内农业科技服务类奖[

7],以农业科技服务和相关推广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考核制度,重点考虑关键岗位、一线业务人员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培养科技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与市场经营复合型人[8]

3.3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拓宽服务领域

辽宁省农科院已成立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应以此为载体,整合辽宁省相关行业专家,因地制宜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专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建设规划等,把最新科技成果和专家产业思路融入到规划中,将农业科技服务不仅运用在产业发展上,也向其园区建设、加工物流、休闲观光、销售等环节拓展,系统化、连贯化地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业科技要素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联合发展。

3.4 科技特派和科企合作,创新产研融合新模式

一是遴选条件成熟的示范点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选树典型,挂上辽宁省农科院牌子,抓样板,抓亮点,抓示范引领,加强宣传,带动产业升级发[

9]。二是按照产业和区域分布选择与农科院重点合作并具有产业引领性的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产业技术院,推进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二是依托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在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专家工作站,便于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快成果转化和示范,通过科技扶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涛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分析现代农村科技20242):150-152. [百度学术] 

2

潘百涛张莹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实践与思考农业科技管理2019386):54-56. [百度学术] 

3

袁立新史书强发挥农业科研单位服务优势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56-58. [百度学术] 

4

甄若宏王强盛李德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4):36-40. [百度学术] 

5

韩兴顺潘海峰文静华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农机化研究200710):20-24. [百度学术] 

6

李玉清雷颖陈荣荣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双线共推”服务模式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2112):26-31. [百度学术] 

7

吕春华丁晨龙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路径分析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242):17-21. [百度学术] 

8

杨珏军科技小院模式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支撑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44-47. [百度学术] 

9

吕萍辽宁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243):83-85. [百度学术]